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新華社發
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的月球樣品被裝進特制容器。新華社發
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新華社發
“從0到1”的突破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并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比如: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球有了“中國北斗”的導引和陪伴;“天問一號”啟程飛往火星,將在世界上首個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有著“地球第四極”之稱的馬里亞納海溝,創下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嫦娥五號帶著月球樣品平安返回地球,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從0到1”,還有更多科學問題等著我們去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2020年,國際局勢風云變幻、錯綜復雜。這讓我們再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則就會被別人“卡脖子”。
從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到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都在不斷做出改進和努力。例如,中國科學院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將集中全院的力量,攻克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等國家最關注的重大領域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難題。而華為、科大訊飛(002230,股吧)等高技術企業,也在不斷加強自身研發力量的同時,與中國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攜起手來,引智借智,共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其中提到,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時不我待。我們期待,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能夠有效連接起來,形成合力,盡快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評價體系“破四唯”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上深刻指出,要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持續深化評價體系改革,破除“四唯”,有關部門先后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以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
2020年,“破四唯”的力度逐漸加大。科技部引發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直指“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破除“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論文、獎項的牽絆,心無旁騖、輕裝上陣,才能更加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于國家需要。
這些“破四唯”的舉措,有利于建立潛心研究和創新創造的評價制度,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會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弘揚科學家精神
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為疫情防控、疫苗研發、護佑生命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巨大貢獻。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戰疫一線的“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這一張張面孔組成的時代群像,彰顯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偉大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光照千秋的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而今,青年一代正接續輝煌。2020年,古人類學家付巧妹正在用古DNA技術揭開歷史的奧秘;嫦娥五號發射團隊的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只有33歲……這些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汗水,澆筑出最美的科技之花。
展望2021,相信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感召下,全社會將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這項讓中國站在中微子研究世界前列的實驗,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也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大亞灣國際合作組由7個國家和地區、41個科研機構的2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取得了“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數項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要自立自強,但不能閉關鎖國。今天,中國科研機構和中國科學家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國際創新網絡。以中國科學院為例,近年,中國科學院陸續與俄羅斯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簽署了相關的科技合作協議;啟動實施了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行動計劃;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在海外建了10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而一批科學家在國際科學組織當中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擔任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而開放的中國科技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科學家到中國工作。
(本報記者 張亞雄、齊芳、陳海波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