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在澳門美獅美高梅隆重舉行。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余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制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后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系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600977,股吧)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由GTMG、美國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協會和澳淶塢制片人協會共同主辦,蓮花衛視、澳門日報、美高梅協辦,澳淶塢集團和美國聯訊集團承辦。參加此次峰會的中美嘉賓包括:澳淶塢集團主席華鼎獎創始人王海歌、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董事長楊步亭,完美世界(002624,股吧)影視董事長兼CEO 廉潔,南加大政治和國際關系教授 Stanley Rosen,奧斯卡制片人Andre Morgan,著名導演胡雪樺,《血戰鋼鋸嶺》制片人BILL Mechanic,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院長、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旅居自由學者周鐵冬,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于冬,春秋影業創始人呂建民,著名影評人、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會長周黎明,好萊塢著名制片人大衛·烏絲蘭,好萊塢制片人威廉·蒙代爾等。
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影響減弱,中美電影合作是必然趨勢
本次峰會第一場論壇的議題是“后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美國南加大政治和國際關系教授Stanley Rosen認為,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全球電影市場,在美國,隨著疫情的不斷惡化,傳統的電影不那么受歡迎了,人們的觀影習慣逐漸改變。疫情過后,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影響進一步減弱。其實,從2017年這一變化就開始出現了,因為疫情的影響,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影響不斷下降,但是中國電影的影響不斷在中國市場增強。
不過,Stanley Rosen教授認為,中國電影總體在海外市場表現并不好,有史以來在全球票房最成功的100部電影,只有一部《戰狼2》來自中國,剩下都是好萊塢大片。美國拍的中國主題的動畫電影,影響比中國本土制造的影片更好。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董事長楊步亭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第一,電影從一開始就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沒有技術就沒有電影;第二,新冠疫情加速了電影營銷和發行模式的改變,流媒體看電影已經成為主流。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是大片,其他的電影可以用流媒體去看了,因此就給拍電影的人提出要求,你不用花那么多錢去拍一個不值得到電影院看的電影,如果你決定進入網絡電影,就可以適當節約成本;第三,中國和美國的電影合作是必然趨勢。無論從技術實力、發行渠道和電影市場來看,中美電影合作都是擋不住的。
奧斯卡制片人Andre Morgan表示,中國的電影業是很健康的一個行業,雖然是有新冠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健康的。中國的市場也是美國電影非常重要的市場之一,實際上中國的市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進步。
完美世界影視董事長兼CEO廉潔認為,疫情促使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吸引力都在快速提升,今年上半年,奈飛新增用戶量已經和2019年全年新增用戶量持平,全年新增用戶量有望達到5000萬。傳統電影公司未來何去何從?第一,可能會選擇自建自己的線上渠道;第二就是要加速跟網絡的接觸,線上線下同步播放上映;第三,可能會出現大家抱團取暖,包括兼并收購等。
著名導演胡雪樺表示,電影實際上概念已經從過去的大電影變成了小電影、中電影和大電影,它是通過各種媒介,包括手機、平板電視、電腦、網絡平臺、電影院形成的,這是一個新的平行線,“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的溝通是為了傳遞情感,傳遞信息,就是我們一定要把故事說好,這個故事不是簡單的講好中國的故事或美國的故事,我們講的是人類共通的故事。中國故事要走出去,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白睿文:中美文化交流不平衡,兩國需加強理解溝通
第二場論壇的議題是“中美關系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同樣談到了流媒體公司對傳統電影公司的巨大沖擊,但是他認為其中也存在巨大機遇,因為像奈飛、迪士尼plus等各大流媒體平臺,對內容都有巨大的需求,這個需求對整個內容產業帶來了巨大機遇,促使傳統影視公司生產不同體裁的優質內容。比如愛奇藝推出的《迷霧劇場》,有著美劇烙印的制作形態,對國內的網劇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血戰鋼鋸嶺》制片人BILL Mechanic認為,流媒體對傳統電影的影響可能會有點過度夸大,“實際上只靠流媒體的電影播放,要想極大的提高收入也是很難的。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的電影行業,票房是很大的一個量,有的電影達到28億美元的票房”。現在流媒體確實有優勢,但它可能也會受到一些市場推廣預算方面的限制,都有利弊,“我不覺得傳統的院線會完全消失”。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院長、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表示,美國學生對魯迅等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不了解,而中國學生對林肯等美國歷史文化名人很熟悉,“美國的制片人如果要為中國觀眾創造電影,但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怎么行呢?我覺得中美文化交流不平衡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白睿文認為,“中國對疫情控制非常好,中國很快可以復工,院線也可以恢復。短期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是健康的”,“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中美兩國人民之間加強理解和溝通,我覺得這才是未來中美合拍片發展的一個方向”。
旅居自由學者周鐵冬認為,疫情形勢好轉之后,全球電影市場必定將迎來內容井噴,所以還是內容為王,無論是否合拍,就看電影人是否有所準備。
通過電影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技巧,于冬:吸納國際人才
第三場論壇的議題是“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好萊塢著名制片人、《蝙蝠俠》制片人大衛·烏絲蘭表示:“如今我們要創造下一部好的電影、電視劇,會參考中國這邊的情況,會從這邊取得一些靈感。我們希望能夠創造一些好的內容,能夠吸引中國的觀眾,在決策的過程中也會考慮到中國市場!
他相信中美兩國之間會有持續的合作,但是這個道路并不是很平坦,做起來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都很關注中美影視業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娛樂行業的合作,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合作,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中美的粉絲都可以享受更好的內容和電影”。
好萊塢著名制片人威廉·蒙代爾表示,中國兩國電影人要尋找共識,求同存異,“讓這種差異給我們帶來益處,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中國的影片可以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他認為:“我們不能僅僅去呈現不太接地氣的英雄形象,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世界也想要聆聽中國的故事,中國要抓住這個機會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需要通過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技巧,告訴世界中國的故事,過去30多年,這個國家是如何發生巨大變化,要從普通的民眾視角來講述。”
春秋影業創始人呂建民認為,中美電影在如今的中美關系下應該更加團結,“希望當下的中美關系不會讓我們之間的合作變得艱難。中美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電影也是這樣,希望我們能繼續在很好的范圍內去做電影本身”。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于冬表示,疫情后,世界電影的格局也會發生改變,中國電影應該充分利用好全球的優秀人才資源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共同打造新的主流電影。很多國際人才都希望能夠跟中國的影視公司合作,也希望能到中國來拍片,這是一個能夠讓中國電影出海的重要途徑,吸納人才,讓中國的影視產品按照全球化的布局和產業發展的思路,“我們堅持用15年的時間努力奮斗,為建設文化強國共同努力”。
著名影評人、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會長周黎明在發言中分析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在復工后的出色表現和呈現出的新變化,認為“疫情以后,大量中小影片受到擠壓,包括非常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往年憑借它的口碑是可以慢慢頂上去的,今年可能觀眾不給這些作品機會”。此外,他還談到了中美兩國流媒體的差異,認為“中國的流媒體跟美國的流媒體,受眾的定位是非常不同的”。
王海歌、于冬、郭寶昌、陳寶國、高滿堂、馬元、董萌、呂建民、廉潔、郭江喜、康洪雷、楊步亭、譚飛、吳在權、張涵予、董晨、梁振華、杜偉、呂薇、吳宛馨、李灝哲、范明、趙子琪、栗坤、趙保樂、李小冉、魏君子、胡建禮、葉航、韓浩月、曾念群、梅雪風、朱玉卿、王心妤、劉燕銘、馬珂、陳彤、王之理、王宛平、蘇蓬、高璇、任寶茹、趙琪、潘依然、李洲、陶慧敏、吳玉芳、李自松、馮偉、姜偉、倪大紅、張光北、陳煒、姚曉峰、田海蓉、李星文、周旋、孫維民、蘇麗、劉新、繆婷茹、于曉光、于濟瑋、李木子、啟星、高偉光、尉遲輔航、王麗坤、劉奕君、溫碧霞、尹正、佟瑞欣、余舒琪、毛曉彤、李澤鋒、涂松巖、秦昊、劉琳、胡可、徐紹瑛、劉海波、蔡安安、胡家寶等眾多影視文化媒體名人明星出席了此次中美文化峰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