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沖擊,2020年全國財政收入下滑,增速創新低。隨著經濟穩步恢復,全國經濟及財政收入增速逐步走出“V”形復蘇曲線。
疫情之下,基層財政面臨哪些挑戰,又該采取什么對策?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組”分赴各地調研,其中,稅費評估專題組實地調研了浙江、四川、海南三省4市12個區縣。調研發現,在宏觀經濟運行逐步向好的背景下,地方財政運行逐步回穩,財政收入降幅逐漸收窄。
以稅費評估專題組調研的三個省份為例,浙江、四川財政收入由負轉正,海南財政收入降幅收窄11個百分點。報告顯示,這三個省份經濟并未走出疫情陰影,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縣域經濟受沖擊明顯。
增收乏力,支出壓力大
為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不平衡,2020年建立特殊轉支付機制,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彌補地方財政缺口,將2萬億新增的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有效增強財政支付能力。
直達財政資金無疑是緩解地方財政運行壓力的及時雨,但調研中,浙江和海南近10家區縣財政局反映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大。
基層政府重點稅源增收乏力,財政支出壓力大,收支失衡問題較為突出。
比如,海南海口市秀英區稅收收入依賴房地產業,受“限購”等影響,2020年1~10月房地產業全口徑稅收收入占比高達46.6%,但上半年房地產業全口徑稅收收入下降49.5%,本區留成稅收收入同比下降84.4%,這對該區收入影響極大。浙江省桐鄉市重點稅源行業制造業,前三季度稅收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7%。
收入增長乏力,但“保運轉、保工資、保基本民生”等剛性支出壓力不減。
比如,海口市某區2020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億元,其中在崗在編人員基本工資6.8億元、城管、聯防、村居干部等編外人員支出1.4億元、城鄉低保優撫社保就業支出1.6億元、學前教育等教育支出1.4億元,扶貧、禁養等農林水支出0.9億元、防疫支出0.7億元,上述部分剛性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接近70%。
導致基層財政支出壓力大的原因較為復雜。
調研報告顯示,基層反映政府購買服務改革走在了事業單位改革前列,從而出現地方既“養人”又“買服務”的雙重財政支出壓力。
此外,區縣內各政府部門將上級考核指標與創建指標、硬件設施掛鉤,要求財政資金配套;各級專項轉移支付需要地方財政配套情況較為普遍,增加地方支出壓力。同時,各地招商引資惡性競爭,各地競相攀比,按照最高標準出臺涉企扶持政策,導致招商引資支出常態化、擴大化。
收支失衡的基層財政,越來越依賴中央和省一級轉移支付,這集中體現為財政自給率降低。
以調研的海南省為例,2020年前三季度海南省15個縣的財政自給率均低于50%,其中10個縣財政自給率低于20%,占比達67.7%。
目前地方政府償債集中在2020年至2024年,調研的一些地方債務總量較大,在地方政府收入下行壓力加劇的情況下,清償期過于集中將給地方政府增加債務周轉壓力,增加償債風險。
財科院調研組還發現,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專項債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些專項債項目建設期長,但付息期早,壓力大。部分項目還本資金被提前挪用,收益不確定性較大,償債對土地收益依賴過大。
建議加快完善地方稅體系
“地方財政運行困難是個老問題,突出表現在 ‘三保’支出壓力大,只是不同階段,起因、形式和特征有所不同。”報告稱。
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困境,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財科院調研組建議,加快完善地方稅體系,優化以共享稅為主體的收入劃分模式,培育地方稅源,穩定地方預期。
財科院建議,短期內盡快擴大對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的改革范圍。中長期可對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進行合并,開征規范的房地產稅(收入歸地方);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住宅房地產逐步納入到征稅范圍中,并對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房地產和農民住房等免稅。在提高房地產保有環節的稅負后,有必要降低房地產流轉環節的稅負。
財科院建議,建議改革增值稅收入共享方式,將增值稅仍作為中央、省、市縣三級政府的共享,共享方式可根據各地的人口數量、消費能力、基本公共服務需要等因素,按照標準化公式在各個地區間進行分配,同時在每個財政年度之前應做好增值稅收入分享的預算,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根據這一預算制定地方財政收支預算,從而使增值稅成為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政府的一個穩定、常態化的財政收入來源。
財科院建議表示,加快推進消費稅部分稅目征收環節后移,并將批發(零售)環節收入下放給地方政府。尤其是收入規模較大的“卷煙”和“成品油”等征收環節后移下劃至地方,可以給地方政府增加收入5000億元以上,可有效緩解地方財政收入壓力。
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