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葉子
[ 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了35.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6.2%。 ]
新年的第一場會議、發布的第一份文件,往往是地方一年施政的“風向標”。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新年第一周里,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等在內的長三角城市紛紛舉行新年第一會,并出臺政策文件,其中數字經濟、創新城市(300778,股吧)等成為熱詞。
數字經濟成重點
數字經濟在過去的一年里,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帶動經濟復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成為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我國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了35.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7%。數字經濟的結構也在持續優化,產業數字化增加值占整個數字經濟的比重高達80.2%。
數字經濟同樣也是長三角城市的發力重點。1月4日,《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全文公布。意見指出,要堅持整體性轉變,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堅持全方位賦能,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堅持革命性重塑,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科學有序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在數字化轉型的幾個不同層面中,經濟數字化轉型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放大數字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五型經濟”發展。
早在去年11月25日舉行的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就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這也是首次提出了上海要“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論斷。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賀仁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信息化,而是通過數據要素的供給側改革,釋放數據要素生產力,實現對經濟、治理、生活全方位革命性的重塑與創新。數字化要“化”出新能力、新場景、新模式、新機制。上海的城市數字化轉型是面向構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藍圖指引下的高水平探索與創新實踐。國際數字之都是要牽引長三角41個城市,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城市數字共同體。
“其中的經濟數字化,關鍵在于上海科創中心,要為長三角各地區提供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與研發支撐,并承擔產業大腦的資源協調功能,與長三角各地區各行業工廠供給能力聯動鏈接。” 賀仁龍說。
同樣的,1月4日,江蘇蘇州“新年第一會”聚焦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提出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要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數字經濟領域有效發明專利累計擁有量達到7000件以上,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000件以上,加快建設更具影響力的數字科創中心、數字智造中心和數字文旅中心,打造領先水平的數字融合先導區、數字開放創新區和數字政府樣板區,率先建成全國“數字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桿城市。大會還發布了《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表示,當前數字化正在重新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核心力量。“對蘇州來說,擁有3萬多億的工業底盤,但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新的問題一直存在,相比其他城市,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需求更加迫切。”
賀仁龍認為,蘇州是制造重鎮,側重在經濟產業數字化,大力發展制造業數字化,然后拓展治理與生活數字化。從蘇州也提出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通用來說,未來將會逐步形成長三角數字化治理綜合平臺,實現優秀場景與應用的共建共享共用。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所在的浙江平湖,也在元旦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召開了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大會,并印發《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通過5年努力,實現數字產業“三個一百、一個翻番、三個倍增”的目標,打造長三角數字產業協同創新區、數字賦能先行區。
隨后的1月6日,平湖2021年第一個“大單”——總投資51億元的“晶臺半導體顯示項目”簽約落戶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該項目總用地83.3畝,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08億元、稅收7.94億元。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并且指出了兩條路徑:一是數字產業化,二是產業數字化。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總經理王高翔對記者表示,很多城市在開年之初均提出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主要是因為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數字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全面滲透和深刻影響生產、流通、消費、進出口各個環節。”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看來,區域創新能力受到創新政策環境、人才流動、資本流動、技術水平、產業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而數字經濟的崛起為區域創新中要素流動、協同發展、產業升級等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政府應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制定明確的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政策。
聚焦創新
“創新”也是2021年第一個工作周長三角多地聚焦的重點。
根據近日公開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到2025年,長三角要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規劃》提出,在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方面,要一體化推進創新高地建設。比如,提升上海創新能級和國際化水平,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南京、杭州、合肥等區域中心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蘇浙皖區域創新發展水平,與上海共同打造長三角科創圈,構筑形成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科技創新圈和創新城市群。
多地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創新也是關鍵詞。
1月4日,南京市召開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發布《關于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南京連續第四年將“新年第一會”的主題定為“創新”,也連續四年發布市委“一號文件”支持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揭牌,一批創新產品應用場景需求清單集中發布、創新港項目現場簽約。
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十四五”時期,南京將聚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要在提升創新能級、培育創新主體、厚植產業優勢、優化空間布局、聚集高端要素等方面形成“五大新突破”,抓住創新發展關鍵期。
同一日,蘇南另一個城市無錫,也發布了《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太湖灣科創城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太湖灣科創城正式啟動建設。據介紹,建設太湖灣科創帶,是無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區域擁有全市90%的省部級科研院所、70%的高層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柳卸林認為,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是創新生態的競爭,是綜合性的競爭。“區域創新范式在發生變化,單純的科技驅動、市場驅動已失去主導地位,對制度創新、生態型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他對記者表示,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應該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同時布局科教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模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