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1日電 (張燕征 林琬斯 王全寶)“天氣這么寒冷,每天做核酸檢測以及追蹤流調的公共衛生人員非常辛苦。”梁曉峰邊感慨邊整理桌子上基層學會匯集上來的材料。
從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位置調任到中華預防醫學會任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一年多的時間,盡管工作職責發生了轉換,但梁曉峰仍然一直密切關注新冠疫情的進展。
對于疫情的控制策略,在采訪過程中,梁曉峰反復強調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以及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如果有機會接種新冠疫苗,大家一定要積極配合接種。只有全世界人民下定決心,通過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才能阻斷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總是猶猶豫豫,錯過機會,病毒的傳染可能就會長期存在。”1月7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原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曉峰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做出如上表述。
對于近期出現的變異病毒,新冠疫苗對它有效嗎?梁曉峰又如何看待新冠疫苗的安全性?以下是中新經緯專訪梁曉峰實錄(略有編輯):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曉峰 中新經緯 張燕征 攝
“病毒變異程度還在觀察”
中新經緯:近日上海、山東等地相繼發現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那么已研發出的新冠疫苗對變異病毒是否有效?
梁曉峰:自從英國出現新冠變異病毒以來,全球陸陸續續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感染新冠變異病毒的病例。從傳播角度看,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病毒本身是活的,它不停的在變,至于變異到什么程度,我們做病毒研究的這些同事還在認真的觀察。
當然,新冠變異病毒在中國國內最近才被發現,至于它的抗原的成分和目前疫苗株產生抗體的中和作用有什么樣的效果?有些人在做,從我自己掌握的情況看,目前還沒有問題。
中新經緯:一般來說,疫苗研發周期在五年以上。各國不同品種的新冠疫苗研發周期縮短至不到一年。疫苗的安全性如何?有哪些潛在風險?
梁曉峰:按常理來看,一款疫苗研發周期大概是5年、8年、10年不等。這次各國用很短的時間完成新冠疫苗的研發和上市,確實會讓有些人質疑這個過程是否存在“偷工減料”“壓縮工期”等問題。其實,這只是減少了研發過程中間的時間溝通成本。
比如中國的藥品監管部門和疫苗研發科學工作者,大家幾乎沒有周末休息的時間,都在“連軸轉”。過去的研發流程是“串聯”,走完一個環節再走下一個環節,所以它需要的時間長,而這次的研發流程是“并聯”,很多環節同時開始,節省了大量時間。
疫苗研發的“并聯”工作形式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現。2009年暴發甲型H1N1流感時,在各部門配合下,我們僅用87天就把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發出來,比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還快。
另外,今年全球在應對新冠病毒上投入了很多的科研新技術,比如mRNA這樣的技術,之前沒有人在疫苗研發中使用過。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是使用的這樣的新技術,一方面研發速度比較快,成本相對較便宜,產量也較高。
“建議盡量分開接種疫苗”
中新經緯: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各國不同企業生產出來的疫苗保護效力有所不同。在你看來,中國企業生產出的新冠疫苗實際保護效力如何?
梁曉峰:就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哪一種疫苗,目前的接種效果都不錯。疫苗研發是非常復雜的一件事,大家當然希望達到有效性100%,但按照現有的技術幾乎是不可能,能達到70%以上已經是很高的保護率了。
世界衛生組織之前在新冠疫苗的目標產品簡介中提出,新冠疫苗的保護效力應達50%以上。中國對于新冠疫苗批準上市的條件中,在疫苗有效性方面,要求保護效力最好能達到70%以上,至少應達到50%。目前,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新冠疫苗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只要國家藥監局批準了,無論哪種新冠疫苗,我認為大家都應該積極配合接種。
中新經緯:如果有人近期接種了其他疫苗,再接種新冠疫苗具體會有哪些不良反應?你怎樣看?
梁曉峰:沒有新冠疫苗之前,接種其他疫苗也存在類似問題。即“接種期間再接種其他疫苗是否有影響”。從目前來看,人們普遍接種的疫苗種類多達幾十種,包括甲肝、乙肝、乙腦或流腦菌苗等。現在女性接種HPV(宮頸癌)疫苗的現象十分普遍,由于接種周期比較長,確實有不少人擔心有不良影響。
作為一種全新的疫苗,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之間的反應,也需要科學家進一步觀察。根據我們現在的監測來看沒有發現異常情況。當然這也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長期觀察,當前建議不同疫苗盡量分開接種,間隔一段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的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年齡組在18歲至59歲之間的健康人。實際上,未來要接種的人群是各種各樣的,可能有基礎病。隨著接下來收集的臨床數據更多,可能它適應癥也會擴大,接種的年齡范圍也會擴大。
所以,我們也建議針對兒童、其他有基礎病的特殊人群開展小范圍內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提前掌握到一些不良反應,未來大面積接種時,大家就心里有底了。
“中國的疫苗企業抓住了出海的機會”
中新經緯:請介紹一下,中國疫苗企業的出海情況如何?
梁曉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我們沒有臨床試驗三期的現場,所以一些中國疫苗企業走出了國門,在十幾個國家同當地的衛生機構進行合作,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這是中國的疫苗企業走向世界非常好的機會,也就是說,我們做到了“化危為機”。未來,中國疫苗企業或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建立自己的生產廠。
我認為,國家應該大力鼓勵這樣的行動,我們要為全人類健康共同體,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幫助他們提高應對疫情的防控能力。我覺得這次中國的疫苗企業表現得非常好,抓住了出海的機會。
中新經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管理服務取得了哪些進步?
梁曉峰:同2003年的“非典”相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取得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能夠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針對新出現的新冠肺炎病毒,國家在核酸檢測上投入巨大。比如現在人口規模達數百萬的大城市,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實現全員核酸檢測。從流行病學觀點上來說,這是找到傳染源最有效的方法,管控了傳染源,就能早日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
另外,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確診病例進行“流調”,可以更清晰的展示病毒傳播鏈、判定密切接觸者,是防止更多人感染的一個關鍵措施。
中新經緯:2020年,中華預防醫學會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梁曉峰:作為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科技人員的“娘家”,我們主要做了四方面的事情:一是成立專家組及時對疫情進行了研判。對在基層工作的醫護人員進行慰問,做好后勤保障;二是翻譯出版中國防控新冠肺炎方案英文版,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方案。在海外疫情嚴重時期,動員各省的預防醫學會對留學人員給予安撫,普及防范疫情的措施;三是對縣級以上的醫護人員進行核酸檢測使用技術的培訓;四是針對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及突發傳染病的應對措施,發表政策性的文章。
最近幾天,我們還聯合國際交流中心對援外醫療隊進行普及相關醫學知識培訓。一些非洲國家的中國醫療隊特別缺乏傳染病和流行病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我們的普及、培訓,他們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當地的中國人和當地的老百姓(603883,股吧)。
【專家簡介】梁曉峰,2011年起任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2019年7月,調任到中華預防醫學會,擔任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至今。中華預防醫學會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領域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直屬和聯系單位。
梁曉峰經歷了非典型肺炎(SARS)突發事件并參與應急。此外,他還多次參與處置國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全國性疫苗接種及處置疫苗群體事件,2008年曾赴汶川地震災區組織應急接種,2014年帶隊赴西非賽拉立昂援助處置埃博拉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梁曉峰迅速成立了新型冠狀肺炎防控專家組,組建起一支涵蓋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疾病預防控制、傳染病、衛生應急等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密相關的專家組,對疫情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并提出有關政策建議上報國家相關部門。(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