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日等經濟體推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派生出巨額貨幣,首先是帶來流動性膨脹,而不是直接通脹,當市場出現資產荒,投資渠道發生擁堵時,或者居民的消費能力無法緩解流動性壓力時,流動性的過剩現象才會引發通貨膨脹,因此QE政策不一定都會造成通貨膨脹現象。
次貸危機之后,美歐日股市大跌,一大批上市公司紛紛退市,再加上一些創新的金融衍生品遭受全球投資者的嚴重質疑,因此國際投資市場的投資渠道收窄,再加上全球泛貨幣寬松,QE政策造成了流動性過剩,因此在2010~2011年間給全球帶來了高通脹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輸入型通脹現象極為突出,出現了惡性通脹,中國當時就深受其害。
之后一些發展中國家與地區被迫大幅度收緊流動性,于是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泡沫逐步破滅,再加上美國經濟逐步復蘇,美元匯率自2014~2015年快速上漲,且美聯儲2015年底也步入到加息周期,因此全球性的通脹問題才得以徹底控制,但還是給世界各個經濟體留下嚴重后遺癥,譬如美歐日的債務市場規模高速擴張,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等,為了擴大貨幣池子抑制通貨膨脹,全球債務規模也進入到了高速增長期,同時金融化現象明顯加速。
自次貸危機之后,歐日就沒有退出過QE政策,長期推行負利率政策與QE政策,總體上看歐日的通脹率雖也有走高的過程,但是長期通脹水平比較低,并不時遭受通縮現象的威脅,這是由于歐日的經濟增速遲緩,且歐元與日元也在努力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在國際市場中積極套利,同時又以金融化為代價來消化通脹壓力,所以歐日在次貸危機之后,債券市場都是高速擴張。
而美國作為全世界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做為全球金融化最快速的國家,其金融產品豐富,多種投資渠道的高速分流,大大緩解了流動性過剩問題,從而將通貨膨脹的概率降低,因此新冠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短期投放了超量美元,但是美國并沒有出現通脹情況,主要原因就是超發的美元涌入到了金融市場當中,再加上美元是首要國際貨幣,因此巨額美元流向全球,因此美國的通脹水平也比較低。
另外,發達經濟體的國際貨幣優勢,令其可以在全球獲得資源優化與配置,可以從全球獲得廉價優質商品,因此發達國家的通脹水平整體偏低。
但是發達國家通脹壓力小不等于沒有負擔,美歐日的資產泡沫化趨勢日益明顯,股債雙泡沫問題嚴重,股市是高溢價,債券市場則是規模性泡沫,因此美歐日的債務水平都在激增,同時由于巨額貨幣都導入到了金融市場當中,因此金融化再次加速,這令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所以美歐日并非在超級QE之后就沒有通脹,而是用金融資產的結構性泡沫緩解了通脹,但嚴重的資產定價扭曲現象從長期來看,對經濟一樣構成嚴重威脅。
當前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開始呈上升趨勢,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通脹壓力明顯增強,且美國在超級QE問題上不斷加碼,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行的意圖非常明顯,近期不論是美聯儲通脹目標的繼續放寬,還是即將上任的民主黨的新刺激計劃,都說明了美國的意圖是通過輸入型通脹手段向全球轉嫁債務危機。
周二美聯儲羅森格倫表示:高度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將在2021年為風險資產提供巨大的推動力。從開年以來美聯儲官員們的集中表態以及美國民主黨準備積極擴大刺激計劃規模來看,華爾街正在全球積極引導通脹預期,這與次貸危機后的全球性通脹問題很相似。
如果今年全球經濟出現回升,國際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加速,流動性過剩現象就會愈發突出,在國際貨幣史無前例的超發潮中,通脹來臨將是大概率,因此今年我國需對輸入型通脹問題加強預防。(本文系馨月(博客,微博)說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于微信公眾號人弗財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人弗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