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潔樹
[ 這些有故事的老建筑曾經一度蒙上了歷史的塵埃,甚至顯得破敗蕭索,通過合理的修繕,它們重現了昔日榮光,其中有些,甚至已成為廣受歡迎的網紅場所。 ]
有著“萬國建筑博覽會”美譽的上海建筑,佇立著數以千計的歷史遺產,或宏偉壯觀,或精致簡約,它們不僅是建筑師與營造商的智慧體現,也是城市精神與內核的象征。
建筑師王吉祥提到他在參與修繕改造上生·新所時的感受,“我和同事們一起在建筑里調研的時候,會聊一些孫科、鄔達克的軼事。感覺那些事跡像穿越過來一樣,因為我們站在他們當年站過的地方,這個建筑承載了那些事跡和記憶。”
這些磚石的營建仿佛就是城市的血肉,從中可以聆聽歷史的回聲,這也是人們珍視、保護歷史老建筑的原因。在上海的街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掛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等銅牌的建筑,撫摸著它們擁有別致起伏的歷經風霜的外墻,我們偶爾會發出疑問:它們會得到怎樣的妥善保護?就如同,從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再到上生·新所,歷史建筑需要經歷怎樣的蛻變,才能適應當下的生活方式,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正在閔行區博物館舉行的“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或許可以解答這些問題。城市的發展、更新與建筑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建筑自身也面臨著老化問題。經過幾代人實踐,越來越多的建筑遺產得以完好地保護和活化利用,保護修繕技藝越發成熟。特展通過“昔日風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部分,向公眾展示上海建筑遺產面貌及其保護利用的實踐和技藝。
保護修繕的第一步是了解研究。海派建筑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幾乎涵蓋了西方建筑史上所有風格形式,并且嵌入了中西合璧的基因。相關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對此已經積累了大量研究,在展覽結束之處,有一本新出版的《海派建筑:室內空間設計及細部圖集》,對于海派建筑中門、窗、樓梯、地坪、墻飾面、頂棚、燈具、家具、壁爐、陽臺、柱式、衛生間、標示牌、雕塑、五金配件等部分進行了大量案例收集和分析。這也是很多修繕工程必須經歷的流程,例如,上生·新所整個園區的各類建筑擁有百余扇老門窗,因跨越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時代特色,有19世紀20年代歐式建筑常見的尖拱券窗和圓拱券窗,有溫暖明亮的木制窗和硬朗嚴肅的鋼窗,也有工藝繁復的壓花玻璃窗和鉛條彩色玻璃窗。修繕者需要確定每一個物件的風格特色,識別出它的沿革經歷,并且根據現有需求,在遵循文物保護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
在具體的建筑修繕工程中,外立面修繕是很常見的一項。例如外灘建筑群的石質外墻,就不時需要清洗。這類清洗也須經歷測繪記錄、選擇清洗方式、進行沖洗作業等步驟。此外,很多老建筑的外立面具有拉毛抹灰、斬假石、水刷石等工藝,還有傳統的清水墻面和鵝卵石墻面等。這些工藝或簡單或復雜,體現出人們無論貴賤對于優雅體面生活的追求向往,而現代的修繕工藝也可以忠實地對其進行再現。除了外立面,室內樓地面的修繕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建筑經常有精美的馬賽克地坪、水泥花磚,或是樸素大方的水磨石、水刷石地面,抑或是親切溫暖的木地板,針對每一種類型,施工方都積累了豐富的修繕經驗,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看到每一步的過程。
現場有不少展品,是建筑工程公司根據原有文物制作的模型,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學術顧問沈三新在做展區導覽時,特別提到了一件上海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根據商船會館戲臺的盤龍藻井制作的復原模型,它只有原物的九分之一,但其精細復雜的構建已經足以讓觀眾贊嘆,也是專業人員修繕技術和實力的體現。也有一些展品是從老建筑上拆卸下來的、正在修復的構建,為了這次展覽,各個建筑工程公司和相關機構臨時借出,讓觀眾領略老建筑的細部之美。例如,上海靜安建筑裝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從石門一路251弄住宅拆下一扇高達2.5米的雙面皇冠木門,這扇“偉岸”的木門上面刻有很多精美的雕刻。舊上海跑馬總會樓梯欄桿上的馬頭套飾,也出現在展場,這棟充滿故事的建筑,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成為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美術館,而今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每一次建筑功能的改變,都意味著,老建筑需要經歷一系列的維護、修繕和更新。
去年,上海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開展了首屆“上海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評比,入選的15個項目工程類型豐富、施工工法多樣,既重視保護修繕,又強調活化利用,體現出上海建筑遺產保護工程的全新理念和技術水平。這些上海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包括:武康大樓、美琪大戲院、徐家匯(002561,股吧)天主堂、佘山天主教堂、商船會館、上海總商會、舊上海圖書館舊址、陳望道舊居、榮宗敬舊居、寶慶路3號、汾陽路150號1號樓保護修繕工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建設工程,原大新公司修繕改造工程,露香園項目一期萬竹街41號保護改造工程,黃浦區179號街坊成片保護工程一期。
在展覽現場,觀眾會看到每一個項目的今昔對比。這些有故事的老建筑曾經一度蒙上了歷史的塵埃,甚至顯得破敗蕭索,通過合理的修繕,它們重現了昔日榮光,其中有些,甚至已成為廣受歡迎的網紅場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