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票!” 在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黨代會選舉上,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州長阿明·拉舍特當選新一任黨主席。
這標志著后默克爾時代的權力交接再次開啟。
是什么原因讓從不特立獨行、履歷“平平無奇”的拉舍特脫穎而出?
當地時間16日的選舉會上,三名候選人——前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默茨、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特根和拉舍特均在投票前發表演講。拉舍特拿出自己的“幸運符”——父親的工牌。他父親曾是一名礦工,每天在地下1000米的礦井里工作。
拉舍特說:“父親告訴我,當你在井下時,你的同事來自哪里、信仰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相互信賴……我可能不是一個有完美表現的人,但我是阿明·拉舍特,一個值得你信賴的人。”
2018年,處于第四個總理任期的默克爾宣布,將不再連任基民盟主席,也將不再競選聯邦總理。而后,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出任新一任基民盟黨主席,但由于圖林根州州長選舉事件,她于去年2月宣布辭職。
隨后,上述三位候選人宣布角逐基民盟黨主席的職位。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本應于去年4月舉行的黨代會最終被推遲到今年1月。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副教授、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拉舍特執政經驗豐富,且得到默克爾的支持。拉舍特是現任北威州州長,且內政外交政策與默克爾一脈相承。
“但是,拉舍特當選黨魁,并不意味著他能最終獲得黨內總理候選人提名,這將取決于他能否平衡黨內勢力,以及抗疫中的表現,并繼續獲得黨內高層支持。”他稱。
今年9月,德國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在全球面臨大變局之際,德國將迎來16年來首次領導人權力交接。
“男版默克爾”?
拉舍特現年59歲,于2017年就任北威州州長,該州是德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聯邦州。他先后擔任過聯邦議院議員、歐洲議會議員、北威州政府部長、基民盟北威州委員會主席和基民盟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楊解樸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拉舍特的優勢在于:首先,拉舍特最近提出的上述政策主張得到了黨內成員的認可。其次,默克爾在黨內的威信或發揮了作用。拉舍特在政治路線上一直與默克爾保持一致,默克爾雖然沒有明確表態支持三位候選人中的任何一個,但拉舍特當選更有利于延續默克爾的政治路線顯而易見。
在基民盟黨內,拉舍特所持政見與默克爾相近,堅持溫和的中間路線,希望推動社會融合,反對兩極化。
在國內政策方面,拉舍特提出重建經濟活力,加速數字化建設,強調勞工權益,促進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等。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支持歐洲一體化,主張德美合作,堅持多邊主義。
德國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其政治選舉牽動歐洲金融市場神經。今年是德國的“超級選舉年”,不僅將在9月舉行大選,全年將舉行多個重要州的地方選舉,德國政壇變動將如何影響歐洲市場?
楊解樸認為,目前默克爾還在擔任總理,基民盟黨主席選舉不會對政府穩定性帶來太大影響。但是,等到下一屆聯邦議院選舉后,選舉結果可能會對德國政治的穩定性、歐洲一體化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目前來看,聯盟黨獲得選舉勝利的可能性較大,綠黨有可能成為獲得選票第二多的政黨,這樣將有可能是‘黑綠’兩黨聯合執政。不過,如果聯盟黨和綠黨得票之和未過半數,將會出現更多的組閣可能,那樣形勢也將變得更為復雜。” 楊解樸稱。
獲總理候選人提名面臨阻礙
德國大選采取聯邦議院選舉制度,由選民為政黨投票,理論上而言,獲勝政黨獲組閣權,其總理候選人將成為總理。如果基民盟能在下一屆大選中獲得組閣權,拉舍特則有望成為基民盟提名候選人。
但是,這僅為各黨派的“約定俗成”,最終決定還需在基民盟與其巴伐利亞州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磋商后才會做出。在聯盟黨內部,熱門人選還有基社盟主席兼任巴伐利亞州長索德爾和現任衛生部長施潘。在上述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兩位專家來看,當選黨魁并不意味著自動提名總理候選人,拉舍特獲提名或有阻礙。
德國選舉制度的一大特點是政黨內部的“共識政治”。 胡春春對第一財經表示,某個政黨總理候選人的勝出不只是取決于電視前的唇槍舌劍,而是由黨內協商,最終確定人選。對于未來的基民盟總理候選人而言,首先要做到黨內利益平衡,包括要獲得現在聲望如日中天的默克爾的支持。如果拉舍特想成功獲得提名,就要在上述兩個問題上做足功課。
胡春春認為,拉舍特的當務之急,是確保基民盟在3月的兩場州議會選舉中取得好成績,這兩場選舉將分別在巴登-符騰堡州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進行。如果地方選舉大勝,將有利于拉舍特,反之則將利于其潛在的對手索德爾。
楊解樸表示,總理候選人由聯盟黨執行委員會決定,該委員會將考慮候選人的政治路線、執政能力、民意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對于聯盟黨執行委員會而言,提名總理候選人一直是非常慎重的。”她說。
拉舍特執政經驗豐富,且獲默克爾、卡倫鮑爾等人力挺,其最大短板在于民意支持低迷。
德國民調機構迪麥頗(Infratest dimap)1月的數據顯示,27%的德國民眾認為拉舍特適合做總理,而索德爾則獲得55%的支持率。
楊解樸表示,在總理候選人問題上,拉舍特的支持率遠低于施潘和索德爾,在提名總理候選人時,聯盟黨需要考慮選民偏好,畢竟社民黨的總理候選人肖爾茨民意支持率不低。
楊解樸還稱,是否參與總理候選人的競爭還要看幾位熱門候選人本人的意愿。在這個問題上,拉舍特本人意愿強烈。他曾表示:“一個能在擁有1800萬人口的聯邦州成功執政的州長,也可以擔當總理之職。”
索德爾和施潘勝算幾何?
拉舍特潛在的對手索德爾和施潘不僅獲得選民廣泛支持,根據迪麥頗的調查數據,兩人也分別是影響力僅次于默克爾的第二、第三大政治人物。
在疫情中行事果斷、抗疫成績良好,是二者獲支持的重要原因。在幾次疫情通報會上,索德爾思路清晰,較好地向民眾傳達抗疫的信心和決心。施潘也在抗疫過程中塑造了其富有經驗的形象。不過,由于近期疫苗運輸問題,施潘目前支持率略有下降。
對于索德爾而言,楊解樸認為,索德爾個人的執政能力突出、民調支持率很高,但關鍵問題是,他只是巴伐利亞州一個政黨——基社盟的主席。索德爾若想成為總理,不僅要說服基社盟及基民盟黨內支持,還要具有動員全德民眾的魅力。歷史上,基社盟有兩位政治家的影響力從巴伐利亞州層面擴大到聯邦層面,但他們最終都沒能成為聯邦總理。
胡春春認為,要辯證看待媒體所提供的民調數據。索德爾目前的支持率高,是因為疫情期間由媒體傳達的果斷和勇于擔當的形象突出。但索德爾想成為聯盟黨最終總理候選人需要邁過兩道關口:其一,基民盟黨魁按慣例有成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的優先權;其二,如果對基民盟黨魁存在爭議,那么基民盟和基社盟內部需要達成共識。一旦索德爾能夠越過這兩關成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那么其執政細節、政治綱領、個人生活就要被公眾放大,能否經受考驗也尚待觀察。
對于施潘而言,上述兩位專家意見一致。施潘的優勢在于:第一,年輕,可以代表新生代勢力;第二,抗疫表現突出,民意基礎良好;第三,與拉舍特成為政治搭檔,反映現任執政黨執政政策。
“但是,正是由于年輕,其思考不夠全面。最近一段時間,施潘也頻頻被曝出一些丑聞,可能成為其通往權力之巔的絆腳石。”胡春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