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20年流動性充裕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后,今年貨幣政策走向備受市場關注。
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日舉行的2020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央行相關負責人就金融領域熱點問題答記者問,稱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會更加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會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靈活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
眾所周知,去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嚴重沖擊,為應對疫情影響,加快經濟復蘇進度,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對經濟恢復作用明顯。
以貨幣政策為例,2020年通過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實體經濟提供了1.75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累計推出9萬多億元的貨幣政策支持措施。統計顯示,2020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0.1%,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累計新增19.63萬億元,比上年多增2.82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3.3%,比上年末高2.6個百分點。
流動性對實體經濟的正面影響,從中長期貸款余額及利率可見一斑。數據顯示,2020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35.2%,比上年高20.3個百分點,增速已連續14個月上升;普惠小微貸款增長30.3%,比上年高7.2個百分點。全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個百分點,創2015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流動性充裕在對實體經濟形成有力支持的同時,也造成了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甚至有引發風險的負面效應。
一方面是大城市房價在已然高企的基礎上再度上漲。最新公布的12月份70城房價顯示,4個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6%,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深圳漲幅達到14.1%,去年6月市場價格就達到69599元/平方米,且成交火爆。搖號搶房、日光等現象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持續上演。
另一方面是A股市場的機構瘋狂“抱團”,公募基金集中持倉股估值水漲船高,100倍以上PE(市盈率)成為常態。背后的原因是基金發售火爆,2020年全年新增超過3萬億,史無前例。這些機構在發售基金籌集資金后,不斷購買持倉股,因為資金源源不斷,出現了備受市場關注的公募基金“抱團”現象。
總結過去一年流動性充裕帶來的影響后,2021年貨幣政策的重點不言自明:既要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的恢復發展,又要防止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資產價格上漲不僅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還會加劇貧富分化,對社會健康發展不利。
因此,未來在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穩妥退出后,穩中求進不急轉彎,需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任務的金融支持。
與此同時,要時刻關注貨幣政策刺激引發資產價格上漲,尤其是防范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2020年對房地產企業融資設置了“三道紅線”和銀行信貸的“兩道紅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房地產與金融風險的相關系數。未來,對于企業信貸、抵押貸流入樓市,也應該加強監管。并加大對大城市租賃市場發展的金融支持,促進多渠道住房供應體系的建設。
現行經濟發展模式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日益重要,未來保持合理、適度、精準的流動性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發展,但同時需要注重防范重點領域風險,尤其是流動性過度充裕帶來的資產價格上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