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滴滴石景山防護膜加裝站點,滴滴工作人員正在給司機加裝防護膜。受訪者供圖
乘客乘網約車需要使用健康寶掃碼登記。受訪者供圖
網約車司機是給城市交通織網的人。把乘客從起點送到終點,是他們每天重復要做的工作。后座人來人往,大多數司機,每天都要接觸二三十名乘客。這些乘客來自機場、商廈、火車站……司機了解的信息除了起止點,再沒有別的了。疫情增加了這份職業的風險,也給這些網約車司機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
有人停止接單 有人繼續跑車
疫情之下,對于李學志來說,出車的準備工作更繁瑣了。李學志攥起抹布,把座椅和靠背擦得锃亮,又握著噴壺,把車輛里里外外噴了一遍。在端內上傳消殺視頻后,李學志勒緊口罩,開始接單了。
時間是2021年1月15日的早上7點。開始跑網約車后,李學志養成了穩定的作息——6點40分吃早餐,7點從懷柔出車,11點半左右吃午飯,晚上8點收車。
5年前,李學志在一家藥廠工作,月收入2000多。2016年他注冊成為滴滴司機,開始跑網約車。去年,滴滴推出花小豬打車后,李學志也注冊成為了花小豬司機。
以往,他會從居住的懷柔南關村出車,一步步往市里“甩”。但北京順義區局部聚集性疫情發生后,李學志有點“害怕了”。“車輛是封閉的空間,而且我們平時接觸的人也多,你永遠不知道后座上坐著什么人。”
果真,有司機被乘客感染了。2020年12月27日,北京市衛健委發出疫情通報,一位40歲司機因曾搭載確診患者,被診斷為無癥狀感染者,這是北京順義區局部聚集性疫情中,首次出現網約車司機感染。
花小豬官方微博當天也發布了通報稱,發布會上無癥狀感染者李師傅是平臺司機。目前在地壇醫院接受治療,身體狀況良好。
官方的流調信息,映射出網約車司機單調而重復的生活軌跡。“12月11日-13日,15日-19日,21日-23日,6時至23時在外開網約車,其間均在外就餐。”
李學志當天通過新聞看到了這個消息。隨即他停止接單,一頭扎到家里,不再出車了。花小豬司機張晨光也看到了這個消息。他跑車常常會路過順義,但那天打開APP,卻遲遲接不到順義的單。“我一發單,發現順義已經設置圍欄,停止接單了。”
停工的話題再次被談論起來。在司機群里,大家彼此安慰,“能歇就歇吧”。但今年39歲的張晨光,孩子正上中學,每個月要還房貸,沒有收入,他心里不踏實。
生計的驅使下,害怕的心情也是有的。司機不能挑乘客,因此他首先要管好自己,做好防疫措施。他怕給家人帶來風險,就在外租房,自己一個人住。
三四天打了六七萬個電話
網約車平臺也在行動。北京順義區局部聚集性疫情發生后,滴滴和花小豬做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出現網約車司機確診后,內部的工作重心,全部轉移為疫情處置,防疫措施進一步升級了。
張勇是花小豬首席安全官,重點參與了此次平臺的疫情防控工作。此前沒有會議安排的時候,他通常10點多下班。“疫情來了以后,晚上一兩點走,這十幾天差不多都是這樣的。”
去年12月28日,滴滴、花小豬發布聯合通報,將免費為北京滴滴和花小豬網約車司機進行核酸檢測。
除此之外,在要求北京司機嚴格執行戴口罩、上報體溫、核驗健康寶基礎上,滴滴和花小豬升級線上審核技術,在每天出車前核驗司機健康寶。
“滴滴桔視”智能車載設備會在行程中對司機進行抽檢,如發現北京的滴滴和花小豬網約車司機接單時未佩戴口罩,將被暫停運營。
第二天,花小豬宣布從30日起停服一周升級防疫措施,“全力配合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全面保障花小豬乘客和司機的安全”。
司機閑下來了,花小豬北京地區負責人陳曉明卻更忙碌了。
首先通知司機做核酸檢測,這是一項繁重且復雜的工作。張勇介紹說,這需要在短時間內,組織幾萬名司機,對平臺組織能力要求很高。
開始是通過APP、短信通知,但這顯然不夠,很多人不看信息。“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策,一個一個打電話通知。”張勇說,三四天的時間,團隊司機服務經理和客服人員,至少打了六七萬個人工電話。
同時,滴滴組織的核酸檢測點開放,接到通知的司機陸續前往檢測點做核酸檢測。張晨光收到通知的第一天,就預約做了核酸。“平臺給報銷費用,做了這個,自己也放心,乘客也安全。”
工作在有序推進。據滴滴、花小豬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3日23點,45904名滴滴網約車司機已做完核酸檢測;27788名花小豬網約車司機已做完核酸檢測。日均9000名司機做核酸檢測。
那是北京最冷的一段時間,寒潮來襲,1月6日的時候,氣溫跌至零下19℃,是21世紀以來北京最寒冷的一夜。
那天,陳曉明在大興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引導司機做核酸檢測。司機們咨詢的問題,陳曉明要一一回答。話說得多了,口罩里積滿了水,拉開一角,水滴流到地上,很快結成了冰。
在上海長大的陳曉明,第一次感受到北方的嚴寒。冷氣侵襲到肉體,風劃過耳朵,像刀子似的。“在外面一站站一天,用手機打字的時候,手麻得不行,感覺都不是自己的。”
消殺站開放 防護膜“上崗”
防疫物資的采購和搬運也是陳曉明的一項工作。
1月3日的凌晨1點,一輛十米多長、裝載著1萬多瓶消毒液的卡車,開到消殺點。陳曉明和4名同事爬進卡車連夜搬貨,一直到凌晨三四點才搬完。
自2020年12月30日起,北京10個線下消殺站開放,滴滴和花小豬為司機發放消毒用品和口罩,每天會有大量的物資消耗。為了避免物資短缺,平臺需要不斷采購、調配。
此外,在2021年1月12日,42個防護膜安裝站點再次“上崗”,為北京的滴滴和花小豬網約車司機免費安裝,以盡可能預防飛沫傳播。
“網約車將前后排隔開是有一定好處的。現在,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一般都會佩戴口罩,口罩起到了重要的防護作用,增加一層防護隔離膜就相當于又多了一層‘保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呼吸內科醫生郭倩介紹。
張晨光明顯感覺到,出車前的準備工作變得復雜了。
口罩是必須戴的,另外要上傳車內消毒視頻,這些物資都可以去平臺的站點領取。此外,出車之前還要上傳個人的健康寶綠碼,1月11日,乘客乘車時也需要使用健康寶掃碼登記。
雖然繁瑣,但張晨光也理解,“都是為了保障司機和乘客的安全。”
大多數的乘客乘車時能戴上口罩,但也有個別人不遵守。“有一天晚上,一個喝醉酒的乘客沒戴口罩就上車了,我給了他一個口罩,勸他戴上了。”
平臺也發現有個別司乘不遵守防疫要求,不掃碼或口罩佩戴不規范,對于這種行為,平臺均進行暫停服務的嚴格處罰。
截至2021年1月15日,花小豬平臺共計33442名司機和乘客因未按要求執行防疫措施被暫停服務;滴滴平臺共計49480名司機和乘客因未按要求執行防疫措施被暫停服務。
疫情之下,“能歇就歇吧”,是司機們常提的話,但大多時候,他們仍然在路上,因此要給自己加一層“保險”。出車是為了生計,但必要的防護要做好。
新京報記者 劉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