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梁中華宏觀研究
春節不返鄉:擾動多少宏觀經濟?
(海通宏觀 梁中華)
海通宏觀思考第6期
自去年12月以來,我國新冠疫情再度出現了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的情況,黑龍江、吉林、河北、北京、上海等地,本土確診病例均有所增加。而傳統春節臨近,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又會給全國層面的疫情防控工作增加難度。所以截至1月中旬,全國已經有29個省市或地區提倡“就地過年”。國家衛健委也發布了通知,要求“返鄉人員需持7天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返鄉”,且返鄉后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
所以預計今年春節期間,我國的人口流動會比往年同期明顯減少,根據交通運輸部在1月20日發布的信息,預計2021年全國春運期間發送旅客17億人次左右,日均4000萬人次,雖然比2020年增加10%以上,但仍然比2019年的正常水平下降40%以上。
以往春節期間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都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很大影響。而如果今年春節期間人口流動和聚集明顯減少,前兩月的宏觀經濟數據也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春節效應”,再考慮到去年一季度經濟基數偏低,今年的數據會在“異常”的基礎上變得更“異常”。而宏觀數據的變化,也會對政策和大類資產走勢產生影響。
和去年春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去年疫情防控距離春節較近,很多人口已返鄉,被暫時留在了“消費”地;而今年疫情防控距離春節較遠,可能很多人口會留在“生產”地。具體春節期間返鄉減少會影響多少宏觀經濟,我們本專題做了一些大概估算。
1.工業增速有希望突破40%
以往春節前后,生產活動都是明顯放緩的。例如,經濟的生產活動和用電量是 高度相關的,尤其是工業,在各個行業中的單位GDP耗電量最高,所以我們可以從發電量的變化,來跟蹤經濟生產活動的變化。
從除夕前的第20天開始,我國六大電廠發電耗煤量就會大幅減少,直到正月初一當天達到最低點,之后開始回升,一直到除夕后的第25天才會回歸正常水平。這也反映了不僅僅是在春節黃金周,而是在春節前后的45天時間里,經濟的生產活動都是明顯放緩的。這主要是因為,春節前大規模人口會陸續返鄉過年,而春節后才會陸續返工,生產活動會部分“停擺”。
從統計局公布的月度工業增加值的數據,也能夠看出這一點。今年的春節在2月中旬,所以我們選取了春節同樣在2月中旬的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作為對比。發現在春節前的一個月,工業增加值會環比下降近20%,春節當月繼續下降14%左右。如果把春節期間的兩個月加到一塊算,工業生產會比正常水平下降20%左右。
如果今年春節期間“就地過年”增多、人口返鄉減少的話,停工時間會縮短,春節后復工節奏也會更快,會對經濟生產活動起到明顯的提振作用。根據以往春節期間的數據波動規律,我們做個大概的估算。如果今年春節期間還像以往一樣正常返鄉,考慮到去年疫情沖擊帶來的低基數,今年前兩個月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或在33%附近,與去年前兩月合并的平均年化增速在7.3%左右,這一年化增速與去年12月的正常增速大致持平。
而如果今年春節期間返鄉活動減少,預計前兩個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有希望達到40%以上甚至更高,與去年前兩月合并的平均年化增速會突破10%,在去年12月增速的基礎上繼續提高,顯示工業生產明顯會偏強。
當然返鄉減少會提振生產的重要前提是,國內疫情只是點狀爆發,不會大面積擴散,這樣可以保證“就地生產”。而如果疫情嚴重,范圍擴大,同樣會像去年那樣對生產也帶來負面沖擊。
此外,和工業生產類似,固定資產投資活動也會受到提振。從小松挖掘機開工小時數來看,春節前一個月和春節當月,挖掘機開工時長明顯縮短,1-2月份平均開工小時數只有平時的50%左右,而春節后會明顯恢復。如果今年春節期間返鄉減少,固定資產投資預計也會比往年同期水平要強一些。
2. 消費的恢復或暫時“中斷”
以往春節期間的消費活動是明顯好于其它時間的。由于2013年以后無法獲取到1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我們可以參考之前的情況。在春節處于月度中旬的2002年、2007年和2010年,春節當月和春節前一月的消費量都明顯比其它月份要高。這是因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出去旅行、贈送禮品等等,居民的消費時間和消費意愿都是上升的。
而今年如果居民返鄉減少、出行減少,消費可能會受到明顯的負面沖擊。如果按照往年節奏正常返鄉,考慮到去年的低基數,我們預計我國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或在39%附近,和去年前兩月合并的平均年化增速為5%,大致和去年底持平。但如果返鄉活動減少,預計我國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或在25%附近,與去年前兩月合并的平均年化增速可能還是負增長,反映消費活動的恢復會明顯放緩。
也就是說,如果春節期間像往常一樣要返鄉、換個地方去正常消費的話,我們的消費增速應該是延續去年下半年的恢復“通道”。但如果現在沒法像往年一樣換個地方去消費,消費就難以表現出“春節效應”偏強的一面,消費增速恢復的態勢在春節期間會被中斷,然后在春節后才會回到去年下半年的恢復“通道”上來。
其中,餐飲、旅游等服務業受到的沖擊會更大。最近幾年,我國春節黃金周期間的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比重將近10%,本土病例增加,人口流動減少后,預計今年春節期間旅游業的經營仍然面臨較大困難。近期各省市也出臺了多項針對餐飲業的管理措施,例如,安徽鳳陽明確要求宴席需無條件退費,江西鄱陽則禁止餐飲單位承辦宴席等活動。考慮到春節宴席是餐飲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也會為此提前備貨,餐飲業的經營壓力依然不小。而這些行業經營者收入的減少,也會對消費產生影響。
3. 被動補庫壓力不大,但消費通脹仍偏弱
在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供需雙弱,尤其是很多生產活動為春節備足了貨,但春節前經濟活動部分臨時停擺,出現了被動補庫存。之后上半年隨著復產復工不斷推進,生產快于需求,庫存水平處于高位,通縮壓力增大。但下半年以來,隨著需求不斷回暖,尤其是投資需求不斷增加,庫存水平明顯下降。
今年出于防控疫情需要,春節期間消費活動會有所抑制,生產“就地”開展,但考慮到距離春節還有一段時間,生產商已經有了預期,會進行合理生產,庫存被動上升的壓力并沒有去年那么大。畢竟,庫存都是跟著需求走的,如果不是突發狀況導致需求短期大降,被動補庫存的壓力就不大。
但是終端消費需求的通脹會明顯弱于往年春節期間。在以往春節前的一個月以及春節當月,食品、非食品、服務類價格都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漲價行為,這背后主要是和終端消費需求的短期大幅上升有很大關系。今年返鄉減少后,終端消費需求會明顯走弱,預計終端消費通脹很難出現往年春節前那樣大幅度的上行。
盡管去年在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春節期間,1、2月食品、非食品、服務類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漲,但當時供給和需求都受到了影響,再加上物資運輸也存在諸多困難,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況。之后隨著3月份供給端的快速恢復,價格明顯回落,出現了通縮壓力。而今年和去年春節期間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由于工人們可以留在原地就地生產,供給端是有保障的,需求端卻有明顯下行,所以更加類似于去年3月份之后的情況,價格面臨回落的壓力會更大。
整體來看,今年通脹壓力會相對較小,考慮到終端消費需求偏弱,核心CPI和生活資料PPI都處于低位,提振大宗商品價格的房地產領域也面臨更為嚴格的調控,今年國內的重點并不是對抗通脹,而是對抗“結構性”的通縮壓力。考慮到今年春節的返鄉減少,生產強、消費弱,其實也為很多行業補庫存提供了契機,其實是進一步減小了通脹壓力。
4. 經濟月度“騰挪”,利率債仍具價值
我國的宏觀經濟數據更加依賴生產法,所以如果返鄉人數減少,經濟生產的強度會明顯高于往年春節期間的季節性,導致前兩月生產的同比數據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變得更高。但從全年來看,生產多少,還是得看需求端。
我們認為接下來終端消費需求會因為疫情而再度受到抑制,而且有些減少的消費需求其實很難再彌補回來,例如春節期間沒有執行的旅行計劃很難再找補回來,沒有和親友聚的餐也只能等待下個假期,餐飲、旅游等行業在春節期間減少的收入和就業時間,也很難全部找補回來。就像去年一季度疫情較為嚴重的時候,消費受到較大影響,但其實之后疫情防控住以后,也沒有看到消費的“報復性”反彈,反而截至去年12月消費增速仍然沒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再考慮需求端的另一個重要支撐——房地產投資領域,在去年資產泡沫膨脹、結構分化嚴重的情況下,正在面臨更為嚴格的調控,房貸增速的壓降,漲價城市的政策收緊,房地產增速下行的方向幾乎是確定的。
從全年看,如果總需求向下,生產也是向下的,短期前兩月的生產偏強其實更多是全年總量向前兩月的騰挪,例如如果生產過多,沒有那么多需求,導致庫存積壓,反而是透支了之后的生產量。
所以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一季度利率債仍然具有較高的配置價值。寬貨幣、緊信用的環境下,經濟的方向仍是下行,前兩月雖然生產數據會偏強,但需求數據會偏弱,通脹也會低一些。即使返鄉不減少,前兩月也是全年經濟同比數據的最高點,所以返鄉減少改變的只是經濟同比數據的幅度,并不是方向。如果因為短期同比數據偏高擾動了投資者情緒,導致利率類資產價格的調整,那其實更是配置的好時點。
至于權益類資產的話,短期行情的火熱,更多是資金“籌碼”主導。經濟在沖頂,信用在收緊,短期權益類的走勢和宏觀層面因素的關系并不大。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由于后續疫情變化和防控措施仍然有很大不確定性,前面幾部分的分析,更多是基于今年春節期間只有部分人口返鄉的預測結果。如果后續疫情好轉,返鄉人數增多,則生產可能比我們預測的低一些,消費會比我們預測的高一些;如果后續疫情發酵,返鄉人數明顯減少,則生產可能比我們預測的還要高一些,消費會比我們預測還會更低;如果疫情達到更嚴重的程度,也對生產端構成了影響,也可能會再度出現供需雙弱的局面。所以今年,疫情仍是最大的宏觀變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