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強化“四大功能”(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
一座城市的“功能”,是衡量其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準。作為超大型的中心城市,上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2021年的主要任務之一,即聚焦強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大功能”指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
1月25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參加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強化‘四大功能’,服務新發展格局”專題會議時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強功能是上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強化“四大功能”,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國際化與開放
高度的國際化和更大的開放,是不管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還是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和開放樞紐門戶功能,都離不開的關鍵詞。
已基本建成國際經濟、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的上海,把強化全球資源配置放在四大功能之首,這也被視為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
上海市市長龔正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此提出了三點:積極配合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持續推動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繼續集聚一批功能性、總部型機構,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促進貿易創新發展,大力發展離岸貿易、轉口貿易、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保稅維修、國際分撥、融資租賃等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完善港航服務功能,推進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浦東國際機場四期等工程,提升蘆潮港集裝箱集疏運體系能級,積極發展航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運服務業。
在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上,龔正表示,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落實外商投資條例,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充分用好我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重大契機,搭建全球招商引資新網絡。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社科院原院長張道根認為,上海的市場規模很大,但是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要爭取在開放上下更大的功夫。要打好自貿區新片區、進博會和大虹橋商務區這些牌,關鍵是解決國內外聯通便捷、多樣的問題,特別是利用數字化的發展,解決物流、人流、信息流不夠通暢和成本較高等問題。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機場(600009,股吧)(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經理馬潔華提出,建議加快航空貨運口岸的數字化轉型。去年上海的航空貨運量在全球排名第三位,其中85%的貨物是口岸的進出口貨物,然而這些貨物在機場口岸卻面臨位置和狀態無法實時查詢,且效率較低的情況。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即信息化跟不上。
因此,馬潔華建議,應該由商務委牽頭,最終實現統一的平臺,一點接入和一體化服務,這樣有助于為客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便于生產運行企業提高效率和安全性,也能進一步強化貨運樞紐功能,更好地實現自貿區新片區國際中轉功能的開發,并有利于防疫工作的展開。
上海市政協委員、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內地總代表鐘永喜建議,上海作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要全面統籌各部門的海外資源和力量,比如增設上海商務工作和招商引資的新平臺,為企業走出去和外國企業投資上海提供服務。
根據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協和教育集團(中心)總校長盧慧文的觀察,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海外高端人才歸國意愿上漲,而上海是首選目的地。她建議上海抓住機遇,推進更深層次的機制體制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以吸引和留住大批海內外高端人才。
科創與高端產業引領
上海聚焦強化的“四大功能”各有側重,也相互關聯。
加大開放,集聚全球的要素資源,科技創新策源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礎。在科技創新和高端產業的引領下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才有持續增強的動力。
龔正表示,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要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國家實驗室,爭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加強國際協同創新,繼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全力實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同時,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業科創板上市。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學科技園,促進各類眾創空間提質升級。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啟動實施面向2035的上海知識產市戰略綱要,建設上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高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幸偕坦言,作為企業的研究院所,首先考慮能養活自己,同時企業技術力量分散,缺少開展國家和行業內的前瞻性技術研究的主動性。另外,也缺少行業研究院所具有整合功能的第三方平臺。
因此,他提出,通過深化改革,不斷發展與強化創新策源功能相適應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研發新機制、新模式,激活并用好上海現有的行業院所。他建議,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實際難題,為這些行業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支持。
關于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龔正提出,要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開展民用飛機制造、高端醫用材料等補鏈強鏈行動,推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開工建設一批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艾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柯丁看來,制造業曾經是上海引以為豪的金字招牌,但當前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
“我們曾經創造的‘特斯拉工廠’的神話,能不能用在我們自己的制造業和民族品牌上?”朱柯丁提出,用最快的速度,鞏固制造業在市場上的占比;用最快的速度,培育出本土創新型領軍型企業,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用最快速度,讓“上海制造”真正加入到產業升級、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打造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科技創新的“三高”制造業。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研究發展部部長王濤表示,制造業創新能力的主要標志之一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上海在這一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他舉例說,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每年有大量機時被服務于工業仿真,其中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和鋼鐵行業的機時使用量超過80%,且用量越來越大;大型企業如商發、上汽、寶鋼、核工院等也自建了規模越來越大的高性能計算資源作為基本保障。
然而,制造業領域的計算仿真應用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均衡、國產軟件發展緩慢、應用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王濤建議,在集約化建設仿真計算硬件能力的同時,對共性的、通用的工業仿真軟件進行較大規模的集約化配置,提升應用規模,節約投資并提高效率。同時,通過項目和政策加大對國產工業仿真軟件的支持力度,并提高對計算仿真的認識,加強人才培養,擴大計算仿真的應用領域。
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建議,在長三角建立超大型的新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叭斯ぶ悄茉跀底纸洕斨惺欠浅V匾暮诵,建議關于數據、算法以及算力的產業在長三角集聚!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場外市場總部執行董事馬瑜也認為,人工智能目前由大數據+應用場景+算力+算法模型這四個核心要素組成,大數據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里具有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對于上海發展大數據,應該盡快推進制造數據和數據資產的立法工作,對于數據和數據資產進行安全保護。
朱柯丁還提出,“碳中和”引導上海向綠色經濟轉型,將成為上海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抓手。接下來,要制定更為詳細的路徑,大力進行綠色改革,允許具有先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項目中,對于積極轉型的制造業企業給予更多政策優惠,同時破除行業準入壁壘,履行新能源政府的補貼承諾。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