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區分布看,2020年國內原煤生產主要特點為,產煤大省產量比重持續增長,產煤小省產量規模持續萎縮。 ]
[ 這意味著,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產煤大省轉型的壓力更大,一方面要滿足市場供給,一方面要實現轉型升級。 ]
時隔四年,資源大省山西重回全國產煤第一大省的位置,除了失而復得的欣喜,更多的還是負重前行的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完成38.4億噸,同比增長0.9%,增速較上年回落3.3個百分點。從省份來看,山西和內蒙古的煤炭產量分別為10.63億噸、10.01億噸,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二位,同比分別增加8.2%和減少7.8%,兩省區產量合計占全國的53.7%。
2016年,全國原煤累計產量達33.64億噸,其中內蒙古產量達8.38億噸,山西為8.16億噸,內蒙古超越山西成為中國產煤第一大省份,并保持至2019年。當年,內蒙古原煤產量突破10億噸,成為國內首個實現該成就的省份,山西則于去年成為繼內蒙古之后中國第二個年原煤產量超10億噸的省份。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誰是煤炭產量第一意義并不大,這與各省份的資源有關,山西與內蒙古都具有先天優勢,真正的比拼是碳中和持久戰!
中國煤炭“霸主”之爭
中國是一個缺油、少氣、富煤的國家,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戰略發展地位。而山西素有“煤!敝u,據測算,山西全省含煤面積5.7萬平方千米,占其國土面積的36.3%。
山西一直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早在“一五”期間,全國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山西就占據了18項。1979年,山西省委、省革委向黨中央、國務院呈報了一個名為《關于把山西建成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報告》。1980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盡快把山西建成強大的能源基地》的社論,分析了山西煤炭資源的優勢和發展能源工業的有利條件,指出盡快把山西建成強大的能源基地。此后,國務院技術研究中心就山西煤炭開發問題進行了專題論證。1982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
自此,山西作為國家主要能源基地,大力發展煤炭產業,并憑借占據全國四分之一原煤總產量的優勢,多年保持“中國煤炭第一省”的地位。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煤炭供不應求,山西經濟在這一時期全面領先于同為能源大省份的陜西和內蒙古,到1990年,山西省生產總值高于內蒙古約6%,高于陜西約34%。
但進入新世紀后,陜西和內蒙古的經濟增速加快。2006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山西;2009年,陜西省經濟規模也超過山西。此后,三省差距越來越大,到2015年,內蒙古和陜西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山西的1.4倍。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等多因素影響,2009年,煤炭霸主易位。當年,內蒙古煤炭產量超越山西,居全國第一。而內蒙古煤炭產量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其2004年以來率先實施的煤炭資源整合。也就是說,山西在2010年砍掉2000個小煤礦時,內蒙古已提前其五年完成了礦業秩序整頓。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間,內蒙古煤炭年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山西退居全國第二。
風水輪流轉。
2014年,受煤炭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內蒙古許多中小煤礦被迫減產甚至停產以應對煤價暴跌導致的虧損,而山西在資源整合后,大型煤礦較多,出現了多個億噸級的煤炭“巨無霸”,再加上整合礦逐步投產,使得地方及重點整合型煤礦煤炭產量增加,山西在當年重摘年度產煤桂冠。
只是這冠軍位置沒有保持太久,2016年,稍作喘息的內蒙古重奪冠軍。
然而,2020年7月,中紀委網站發布題為《一場倒查20年之久的煤炭資源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的文章稱,2020年7月17日,隨著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煤炭資源領域專項巡視全部反饋完畢,相關領域的一系列問題暴露在人們眼前。
文章提到,一段時期以來,內蒙古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集中,已經成為延續多年的積弊沉疴,成為污染政治生態的最大“毒瘤”和源頭,必須以刮骨療毒的決心強力推進,堅決徹底割除。
據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消息,2020年該區紀委監委對涉煤腐敗“倒查20年”。據統計,一年來,全區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累計立案查處涉煤腐敗案件599件869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03人,組織處理687人,移送司法機關78人。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內蒙古煤炭產量同比減少了8500萬噸。加上山西部分條件相對優越的重組煤礦復產,山西在去年反超內蒙古,再度成為我國煤炭產量最大省份。
碳中和持久戰
2020年,全國24個產煤省份中,8個省份產量過億噸,分別為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安徽、山東和河南。這八個省份原煤產量合計34.54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9.85%,其中5個產量增加,3個產量減少;新疆、山西、陜西產量增幅較高,山東、內蒙古降幅較大。晉陜蒙三省區合計產量達27.43億噸,占全國產量的71.4%。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分析,從地區分布看,2020年國內原煤生產主要特點為,產煤大省產量比重持續增長,產煤小省產量規模持續萎縮。
這意味著,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產煤大省份轉型的壓力更大,一方面要滿足市場供給,一方面要實現轉型升級。
事實上,山西近十年都在盡力擺脫“一煤獨大”的尷尬局面。
2020年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山西要通過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給體系質量效益、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擴大能源對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近幾年來,山西努力去煤化,大力發展光伏、氫能等清潔能源,力爭摘掉嚴重依賴煤炭資源的帽子!笆濉逼陂g,山西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57億噸,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68%。
去年,山西煤炭行業歷時6個月進行戰略重組,省屬煤炭企業從過去的“七足鼎立”,戰略性重組至1家能源集團、1家煤企,試圖通過“雙航母”領航開啟新格局。
這些能源大省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頻頻提及“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等轉型關鍵詞。
比如,山西省提出要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加快煤礦綠色智能開采,推進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將碳基新材料作為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山東省提出,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和煤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陜西省提出,要調整優化煤電布局,積極發展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加快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內蒙古提出,要嚴格控制新上能源資源型產業項目,積極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質量效益高的新興產業,形成綠色化、開放型經濟發展特色優勢。
“各省份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都作出具體安排,而站在全省的發展角度,清潔能源只是轉型的一種選擇,還要向其他產業轉型,這才是真正的戰斗,將是持久戰!绷植畯娬J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