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德勤發布《2021年全球銀行業及資本市場展望:增強韌性,加速轉型》報告。報告指出,盡管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反彈,但GDP總量仍將比一年前的預測低9.3萬億美元。對于銀行業而言,疫情導致的經濟影響雖不及2008年至2010年期間的全球金融危機,但其后果卻不容忽視,報告預計,唯亞太地區銀行有望在2022年底前恢復至接近疫情前水平。報告指出,約五分之四的受訪者認同新冠疫情暴露了所在機構的數字化能力短板的同時,也加速了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亞太區銀行有望2022年底前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正從多個維度上重塑全球銀行業,一些傳統產品領域的發展被全面抑制,新一輪創新浪潮勢不可擋,數字化進程全面提速。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合伙人曾浩表示,美國銀行業在2020至2022年期間的凈貸款虧損撥備總額將高達3,180億美元。新冠疫情的延續預期將導致全球失業率的攀升較2008-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為陡峭。他還指出,北美和歐洲地區銀行短期內將難以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唯亞太地區銀行則有望在2022年底之前,恢復至接近疫情前(2019年)9.2%的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年度經濟正增長。與之對應的,在已經公布業績快報的A股上市銀行中,全部實現盈利的年度正增長,更有兩家銀行的年營業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將預測的利潤增幅轉正時點提前至2020年末。這是國民經濟向好趨勢和銀行業在疫情期間各項風險管控,科技賦能和提質增效措施取得進展的及時體現。
德勤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及資本市場行業主管合伙人郭新華表示,這些大趨勢的凈影響,再加上未來十年低利率環境等宏觀經濟現實,應該會從根本上重塑銀行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傳統的收入來源和業務增長在成熟的細分市場上充其量可能是溫和的,這將迫使銀行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途徑。其次,規模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因為盈利壓力將使成本成為更為關注的焦點。第三,預計先進技術將成為銀行業務的核心。
零售線上化趨勢明顯 銀行數字化轉型加速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加速了中國銀行業科技賦能和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特別是零售線上化的趨勢明顯,銀行業通過科技賦能,為小微企業客戶精準畫像,小額和小企業線上化產品深受歡迎,客戶最快幾分鐘內就可以確認授信額度。銀行依托全流程數字化、業務網點轉型和移動終端為客戶推廣便利信貸服務。
郭新華表示,疫情帶來的銀行業非接觸展業方式,在部分領先省份取得顯著而可持續的效果,銀行業手機銀行、網銀、網聯支付三類線上渠道的交易量,與柜面渠道交易量之比為疫情前的1.5倍,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繼續上升,這充分說明疫情對金融業技術賦能和營銷在持續的加速線上化的進程。
調研顯示,約五分之四的受訪者認同新冠疫情暴露了所在機構的數字化能力短板。95%受訪者表示其銀行機構已經開始或計劃在未來6-12個月內實施或計劃實施加快客戶服務數字化轉型,以保運營韌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