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而以新基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三支柱的數字經濟,將會極大地推動數字需求側改革。在地域方面,一二線城市的消費主力依舊是中產階層,而以電商為代表的數字化服務向低線城市下沉將促進城鄉消費協同。在渠道方面,企業更多會憑借各類社交平臺和媒體,能夠直接觸達和連接到用戶流量。 ]
千禧年以來,雖然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一度打擊了數字經濟發展,但數字經濟以在線交易、物流跟蹤、移動支付、遠程交流等多種形式逐漸滲透至產業鏈和消費場景之中,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了越發重要的積極作用。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無接觸經濟的興起,更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爆發趨勢。一項針對全球2569家企業的調研發現,本次疫情將全球數字化進程至少提前了5~7年。數字經濟有什么特征和細分賽道,未來會如何演繹?
數字經濟:新基建支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顧名思義,數字經濟是基于數字運算和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算力和算法為三支柱的經濟活動。值得高度關注的是,數據已經變成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具有無接觸性、非排他性、低成本性、正外部性四大特征,這也是數字經濟存在的根基。
一是數據使用和傳播無接觸性。這是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最根本的差距,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一特性被充分發揮,同時這一特性也衍生出數據和數字經濟的以下三大特征。
二是數據在時空維度具有非排他性。個體對數據的占有和使用不會損害其他個體對數據的使用。這讓數字服務或數字商品的消費存在著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這種非競爭性不僅體現在物理空間上,也體現在時間上。
三是數據使用和傳播低成本性。正是由于這種低成本性,連接功能成為了數字經濟最典型的特征,用戶之間、企業之間乃至國家和區域之間的連接都在深刻改變經濟運行方式。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網狀組合連接方式,讓信息交互、數據共享更加通暢,打破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之間的邊界,更好地進行融合發展。
四是數據價值具有正外部性。3Com公司創始人、計算機網絡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總結了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隨著數據量的增大,數據邊際價值會增加,這也就是數字經濟的網絡效應。網絡效應不僅會讓相關數字商業模式的體量迅速擴大,還會導致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邊際利潤比單一化經營更大,也就是范圍經濟效應。
從維度上來講,數字經濟包括三大支柱:一是新技術驅動、以數據為核心要素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是實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基本保障,將帶來萬億美元級新增市場空間,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
二是數字產業化,是基于數據、信息網絡和數字技術應用的新商業模式。例如數字服務、平臺經濟,以及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介于平臺經濟和傳統經濟之間的模式。在這里,平臺泛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使能的、多邊參與實現合作和交易的環境,平臺生態形成的網絡效應,構成了當今和未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核心動力。
三是產業數字化,是國家基于數字產業化來推動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化提升了供給側對接需求側的效率,未來供給的形態將變為數字化,以C2B為代表的供給模式將成為主流,由此推動產業的數字化進程,而未來多方參與的數字化協同供給也將成為常態。
新基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根基
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支撐。當前,未來經濟的新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第四次技術革命蓬勃發展,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明顯的差異特征:
一方面,產業和技術上的集成性。一是以數據為核心,各類新基建將服務于產業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應用。二是軟硬結合,新基建不僅有硬件,還有對外提供服務的軟件和平臺。三是數字孿生和虛實集成,依托新技術,管理者將不僅能實現對傳統基礎設施的精準刻畫,還可以通過實時感知、大數據分析和智能交互,作用于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運營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此外,傳統基建幾乎很少涉及數字化產品和服務,而新基建與數字化產品應用高度相關,并且可以使能傳統基建,走上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道路。
另一方面,建設和運營模式上的多元化。傳統基建以政府投資為主導,而新基建則是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的新投資格局。相比于傳統基建動輒百億,甚至千億元的巨大投資額度和更長的回報周期,新基建單體項目投資不大,注重運營效率,投資回報時間較短,因而能夠吸引大量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另外傳統基建源起于工業時代,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服務于傳統經濟,而新基建則立足于打造數字經濟,服務的范圍更廣,致力于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梢哉f,新基建不僅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動能轉換的加速器,也是釋放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紅利的重要來源。
新型基礎設施著眼于新網絡、新交互、新計算、新安全的構建和運轉。
新網絡是基于互聯網,加強地圖LBS、5G、物聯網、衛星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相互疊加和實時共享,加快各類新應用的落地。2020~2024年將是我國5G基站建設的關鍵時期,5G基站制造產業鏈將新增2萬億元市場。預計到2024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量將接近650億,是手機 連接量的11.4倍,其中以5G為代表的蜂窩物連網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
新交互將突破當前以二維屏幕觸控為主的局限,邁向多界面、全感官的人機自然交互。在實時音視頻處理、音視頻質量評估、沉浸式體驗新媒體、智能對話、智慧媒體等技術和平臺的支持下,人與人、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會更加多樣化,實現多界面、全感官和自然交互,組織與組織、流程與流程的交互也將邁上新臺階,信息流的暢達將大大提升彈性決策和彈性運營。
新計算是人工智能牽引大數據和云計算共同推動未來計算的升級,機器自動的智能計算將成為常態。為滿足未來經濟不同場景下的計算模式和算力需求,以大數據中心、云計算、邊緣計算中心、AI、物聯中心、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投入將持續增加。
傳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手段已經無法適應需要,網絡安全、終端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業務安全等全方位的安全防護,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底座,進一步增強數字信任。2020年中國網絡安全市場總體支出78.9億美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11.0%。在2020~2024年的預測期間,中國網絡安全相關支出將以18.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
數字產業化:平臺經濟壟斷化和生態化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中最具代表意義的新商業模式,是數字經濟價值創造的重要推手,是數字產業化最典型的代表。與傳統商業平臺不同的是,數字平臺經濟依托于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等數字硬件和技術之上的數字平臺經濟,它可以降低物理空間的限制,聯結更為廣泛的人群。受益于平臺經濟的價值創造模式,平臺型企業近十年飛速成長。從2009年到 202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里,平臺企業已經從最初的2家上升到9家,而平臺企業在這十大企業的市值占比更是從原先的20%左右擴張到90%,遠超傳統企業的成長步伐。
展望未來,創新與交易兩種屬性趨于融合的數字平臺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目前數字平臺主要是交易型平臺和創新型平臺,交易型平臺類似中介,通過建立雙邊乃至多邊市場的連接,促成市場交易創造價值。創新型平臺由一系列技術能力和組件構成,通過開放吸引大量的創新者進行二次開發,形成互補或增值的產品服務創造價值。過去十年獲得較大成功的平臺,往往最終既提供創新工具,又提供交易服務,這為未來更多新平臺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參照。典型如主要的智能手機廠商,既提供各種應用開發工具,又提供應用商店。未來能有效混合發展這兩種屬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很可能率先成功。
但平臺經濟的負外部性也要高度關注。網絡效應催生了平臺的壟斷化,規模效應則推助了平臺的生態化,而壟斷化和生態化又相互螺旋加強,或將對隱私保護和勞動力市場等宏觀層面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隱私保護上,平臺用戶規模越大,業務范圍越廣,掌握的用戶數據也就越多越詳細,此時,用戶的隱私權保護、用戶數據的歸屬和使用等問題的討論就會變得越發有意義。另一方面,平臺經濟的生態化也會在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競爭水平、工作內容方面對勞動市場產生影響。從組織結構來說,自我雇傭形式將會進一步發展。平臺經濟所提供的眾多可交易機會進一步降低了個人向市場提供服務的成本。
產業數字化: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和消費側改革
在新基建和數字產業化的基礎上,產業數字化快速升級,數字經濟將與交通、能源、制造等傳統行業深度結合,助力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轉型,實現真正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高度融合。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大幅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這一戰略舉措體現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數字化必經之路。在新基建的基礎上,傳統制造業將在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環節,聚焦柔性制造和供應鏈彈性,以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邊緣計算等IT設施與OT技術(運營技術)融合,以工業互聯網為手段,實現產業鏈協同和精益制造。當前,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的主要方向,是制造業數字化的體現。新基建在制造業的融合應用不僅給傳統制造企業帶來萬億級的倍增效應,也將大大促進相關技術和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商等數字產業的快速發展。
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未來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而以新基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三支柱的數字經濟,將會極大地推動數字需求側改革。
在地域方面,一二線城市的消費主力依舊是中產階層,而以電商為代表的數字化服務向低線城市下沉將促進城鄉消費協同。在渠道方面,企業更多會憑借各類社交平臺和媒體,能夠直接觸達和連接到用戶流量,以深耕用戶為代表的私域流量將成為企業重要的用戶資產沉淀,不斷改善用戶的消費體驗。在零售方面,數字技術不僅賦能制造業提升了產品品質,而且制造能力實現躍遷以及消費回流國內將促進新國貨品牌的健康發展,刺激國內的新消費需求。在服務消費方面,數字化將極大驅動餐飲服務、家政服務、醫療服務、交通通信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服務型消費的爆發,占比在未來也將持續上升。在文化消費方面,科技賦能文化加寬加深,數字技術持續推動文化內容消費和生產模式升級,文化成為生產要素注入其他行業促進價值創新。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供職于工行,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