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的脫貧智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自古以來,“物阜民豐”就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愿望,可無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民生情懷,還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政治設想,都從未“夢想照進現實”。究其原因,除了農耕時代落后的生產力水平,更關鍵的是受制于松散的社會形態。
直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傳來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集中力量深入開展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活才有了保障。改革開放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村的商品經濟得到發展,集中力量解決了農村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各級政府之間的橫向區域結對幫扶,到各級機構和企業的重點貧困縣幫扶,從各級領導干部的包村包戶,到普遍下派扶貧干部和駐村書記,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結合,努力攻克消除深度貧困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省堅定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易地搬遷、建房增產,讓貧困群眾“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間,云南省有近150萬名群眾告別“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遷到安全穩固的住房里。
寧夏不斷創新建設模式,出臺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以主導產業為支撐、以特色風貌為靈魂、以旅游發展為基本功能推進建設,“十三五”期間,寧夏累計支持建設美麗小城鎮147個,支持建設美麗村莊809個,整治舊村3216個,推動產鎮產村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終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