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益刊
近日各省份相繼披露去年全年財政收支數據。
去年一季度受疫情沖擊,絕大多數省份收入出現明顯下滑。隨著疫情防控趨穩,復工復產加速,經濟穩步增長,地方收入逐季好轉。從去年全年數據看,有超過一半的省份實現財政收入增長,好于預期。
收入規模與增速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數據發現,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來看,廣東省以近1.3萬億元收入遙遙領先。這是廣東連續30年收入居各省之首。江蘇以超9000億元收入位居第二,浙江超越上海位居第三,兩者收入均超7000億元。
山東和北京收入分別超過6000億元和5000億元,超過4000億元的有四川、河南兩省,安徽等4省份以超3000億元位于一個梯隊,遼寧、湖北等8地收入超2000億元,天津等6地收入超1000億元。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財政收入規模差異較大。因此,財政收入增速更能反映過去一年的情況。
從去年31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來看,財力較弱的青海以5.6%增速位居各省份之首——青海2019年財政收入曾出現下滑,增速靠后;四川以4.6%增速緊隨其后。去年四川經濟恢復快于其他省份,經濟增速也居前;江蘇、浙江等5省份財政收入增速超過2%;天津和湖北收入分別下滑20.2%和25.9%。全國地方收入平均下滑0.9%。
去年湖北受疫情沖擊最大,不過隨著疫情得以控制,復工復產推進,收入降幅一路縮窄。而天津收入大幅下滑,除了受疫情沖擊外,主要是2019年當地盤活變現政府資產等舉措帶來非稅收入暴增,從而抬高2019年收入基數。
稅收占比與收入質量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稅收和非稅收入兩部分組成,由于稅收更規范且與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因此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越高,財政收入質量越高。由于受疫情沖擊,地方稅收收入下滑明顯,而為了彌補稅收減收,不少地方通過盤活政府資產等途徑帶來非稅收入增長,這使得去年地方財政收入質量有所下滑。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固收分析師劉郁團隊研究發現,去年17個省份中,江蘇和浙江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較高(超80%),天津、陜西、湖北和廣東稅收占比在75%~80%。貴州、新疆和甘肅稅收占比較低,均在65%以下。不過與2019年相比,17個省份中多數省份稅收占比下降,僅青海、浙江、湖北和天津稅收占比上升。
這一現象已經引起財政部關注。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去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要求,2021年財政收入恢復增長后,各地要抓住有利時機,努力提高財政收入質量。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乏力,但剛性財政支出壓力不減。去年大多數省份財政支出增速明顯高于收入增速,而填補收支缺口除了地方多渠道增收和過緊日子節省支出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依賴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收入。疫情之下地方對中央財政支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劉郁團隊研究發現,29個省份中,除了北京、浙江、貴州、廣東、青海和河南外,其余23個省份2020年財政自給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支出)均有所下降。其中,湖北受疫情影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較大,但支出反而保持一定增長,因而財政自給率也受影響較大,2020年財政自給率僅為29.8%,下降了12.8個百分點。不過,這也體現了中央財政對湖北應對疫情沖擊和恢復經濟的大力支持,使得湖北財政收入盡管大幅下滑,但支出依然保持近6%增長,有利于當地穩經濟、保民生。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近期在基層調研中也發現,去年基層財政收支失衡問題突出,而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基層財政自給率低。
地方財政收入下滑除了受疫情沖擊外,去年全國2.5萬億元減稅降費政策也是地方減收一大重要因素。
從部分省份2020年減稅降費規模看,東部發達地區減稅降費規模較大,廣東以約3000億元居首;江蘇、上海、浙江、北京減稅降費規模也超過2000億元;山東、江西、湖北等地減稅降費規模超1000億元。去年減稅降費以社保費降費為主,比如廣東七成減稅降費來自社保降費。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現代產業體系完備、財政實力雄厚的地方減稅降費規模也越大。當然,各地產業結構和稅源結構差異會使得地方減稅降費規模有差異,而且這跟地方落實減稅降費程度也有關系。
普遍預計今年中低速增長
受經濟穩步復蘇影響,絕大多數省份預計今年收入能夠實現增長。不過,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疫情、國際環境等不確定性因素,地方普遍預計今年財政收入處于中低速增長。
根據部分省份披露的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速數據,去年收入大幅下滑的湖北和天津預計收入增速較高,分別為21.4%和10%。盡管兩地預計收入高增長,但收入規模依然低于2019年。其他地方今年收入預計增速均為個位數,不超過7%。
當然,今年的財政收入目前只是一個預計數。財政部曾發文要求,今年各地要嚴格執行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不得向本級預算收入征管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不得對下級財政收入、增幅、稅收收入占比等指標進行考核排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