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大局毀不得——正確把握中美關系航向系列評論之一
今年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50周年。在《論中國》一書中,基辛格這樣寫道:“當美中兩國第一次恢復關系時,當時領導人的最大貢獻是愿意超越眼前的問題而放眼未來。”
回望上世紀70年代,兩國老一輩領導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推動中美關系破冰,其關鍵是“放眼未來”。如今,如何繼續“放眼未來”,讓中美關系這艘大船越過湍流、平穩前行,同樣需要非凡的視野和膽識。
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期待中美關系重回正軌成為國際上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原因很簡單,過去幾年里,中美關系遭遇了兩國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美方一些政客固守冷戰思維,把中國視作威脅,采取了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阻撓破壞中美正常交往和互利合作,試圖推動中美“脫鉤”甚至搞所謂“新冷戰”。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中美關系大局遭遇陰霾,讓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受到損害,令人扼腕。
正如中國領導人所說,看待中美關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正確把握中美關系航向系列評論之二
今年是“乒乓外交”50周年。1971年,“乒乓外交”用體育運動“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柔性對話,打破了中美兩國相互隔絕的堅冰。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成功訪華后,中國贈送的第一對熊貓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為兩國人文交流的特殊使者。
“乒乓外交”何以能“小球推動大球”,成為外交史上的佳話?其秘訣在于通過小小乒乓球,中美搭建起跨越太平洋(601099,股吧)的溝通之橋。從此后,中美人文交流之樹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人文交流的“軟身段”,起到了難以替代的“潤滑劑”作用,兩國人民的交往成為中美關系發展的強大基礎。幾十年來,人文交流為中美關系健康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已成為中美關系三大支柱之一。去年中美新增友好城市4對,兩國友好省州、友城已分別達50對和231對。2017年,兩國人員往來超過530萬人次,中國在美留學生總數超過40萬人,美在華留學生也增加到2萬人。
人文交流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美方數據顯示,中國在美留學人員占在美全部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給美國貢獻的價值超過150億美元。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馬可·波羅”智庫去年發布報告顯示,美國科研機構近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員有中國教育背景,美國能夠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與來自中國的人才關系密切。
經貿往來之勢擋不得——正確把握中美關系航向系列評論之三
“美中之間投資流不受地緣政治緊張影響。”這是英國《金融時報》日前一篇文章的標題,文章用兩個“雖然”勾勒出不可逆轉的中美經貿合作大勢——雖然美國上屆政府推動縮減在華投資,但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證券的持有率近年一直高企;雖然美國上屆政府政策給美中之間金融流通帶來更大風險,但并沒有影響市場對兩國之間更大規模金融融合的期待。
《金融時報》的洞見是有數據與事實支撐的。2020年中美關系經歷了建交40多年來最嚴峻局面,但中美經貿合作逆勢增長,全年貨物貿易額增幅超過8%。穿過美方部分政客鼓噪的“脫鉤”“對抗”雜音,事實再次有力地證明,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中美利益高度關聯融合。
回看歷史,中美經貿合作凝聚著幾代人的政治智慧和不懈努力。從50年前“乒乓外交”為中美關系破冰,到21世紀初美方簽署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再到建立多個機制性對話增信釋疑,中美之間有分歧,更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正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所說:“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科技交流之路斷不得——正確把握中美關系航向系列評論之四
近50年前,中美“上海公報”為中美科技合作定調:對中美兩國互相有利,對進一步發展聯系和交流提供便利。這短短一句成為此后兩國科技交流的基礎性注腳。1979年,兩國政府間第一個正式合作協定——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簽署。自此,中美科技交流正式開啟。
40多年來,從零星溝通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入合作,中美兩國已互為不可或缺的科研合作伙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中美互為第一大國際合著論文合作對象,相互依賴遠超其他任一國家。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正負電子對撞機、核聚變等眾多合作項目讓兩國互惠共贏,基因組研究、量子計算、空間科學等領域中美共同參與的科研成果更讓全球共享福祉……事實證明,中美科技交流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以及國際社會共同期待,合民意、得民心、順潮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