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 周仕興
新春在即,在黃文秀生前駐村的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忙碌了一整年的村民正置辦年貨,滿載年貨的汽車、摩托車在平整的村道間穿梭。
百坭村村民的新居。百坭村黨支部供圖
“在各級幫扶下,百坭村群眾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接替黃文秀擔任駐百坭村第一書記的楊杰興,帶我們沿著新修的水泥路來到那用屯。這條水泥路全長22公里,連通11個屯,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脫貧致富的“產業路”。路未修通前,車輛進出非常困難,沿途村民種植的砂糖橘、八角等產品很難銷售到外面,即使賣出一些,價格也非常低廉。“這條‘產業路’是文秀生前最掛心的事,早就被她寫進了駐村日記。在她的努力下,百坭村道路硬化納入政府項目庫,這條路也在2018年11月底建成通車了。”楊杰興說。
百坭村的果農們將豐收的砂糖橘分揀、裝運。百坭村黨支部供圖
在百坭村“產業路”邊的一處砂糖橘種植基地,56歲的班統祥,正在自家果園護理剛剛摘完果實的砂糖橘樹。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我家在這片基地種植的砂糖橘有20余畝,去年畝產6000多斤,去掉采果雇人的費用,每畝砂糖橘的純收入可以達1萬多元。”除了砂糖橘,班統祥還種植八角、油茶等,一年也有近10萬元收入。在他的帶領下,如今30多歲的兒子也種上了砂糖橘。
黃文秀生前到外村考察養蜂產業,計劃將養蜂技術引到百坭村。資料照片
脫貧致富的“產業路”通了,村民的干勁更足了。村黨支部看到這些可喜的變化,采取“黨建+產業”的發展路子,通過黨建領航,挖掘特色資源,著力推進產業發展。百坭村制定了文秀扶貧產業路“139”產業發展規劃,成立百色秀起福地百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認證了“秀起福地”“百坭”“秀美百坭”3個商標,依托特色產業打造了山茶油、山泉水、茶葉、砂糖橘、蜂蜜等9個“秀起福地”系列農產品(000061,股吧)。通過公司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村里積極幫助群眾銷售農副產品,確保持續增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百坭村第一書記楊杰興向游客推銷砂糖橘。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攝
據楊杰興介紹,百坭村曾是個深度貧困村,下轄11個自然屯、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8戶203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892人。2019年,百坭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79%,實現了整村脫貧。2020年底,百坭村所有貧困戶脫貧摘帽,實現了黃文秀生前的夙愿。
目前,村里逐步完善了道路、水利、文體、辦公等基礎設施建設,下一步還將通過實施黨員先鋒、頭雁引領、產業帶動、村莊美化、文明新風等工程,著力打造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宜居鄉村。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7日 10版)
[ 責編:孫宗鶴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