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方言詞匯系統,可以從來源和所反映社會生活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詞匯來源
1、基本詞匯不同。
基本詞匯是語言的本質特點之一,在方言的詞匯系統中,其重要核心是基本詞匯。漢語方言之間的最重要的詞匯差異正式表現在基本詞匯,特別是那些常用的、派生能力的單音詞上面。例:月兒光、霧子、手桿、腰桿、腳桿等。
2、古詞沿用。這些古詞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但崇州所在的川西文明有著2300年的歷史,延續了古漢語的發音又保留了先秦古蜀語的發音。這也是我們崇州語言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
例如:
(1)壩:-子/-- 《廣韻》:“蜀人謂平川為-”
(2)吃寬面:諷刺人臉皮厚。寬面在制作過程中一般不放堿。俗語有“不要堿(臉),吃寬面”。克非《春潮急》:“大家厭恨他,他可只當吃了碗不要堿(臉)的寬面。”
(3)矐麻(也作藿麻):一種多年生藤本闊葉植物,葉上有毛。《蜀語》謂之“芒刺蟄人,痛不可忍”。“矐”字見《史記》“矐其(高漸離)目”。
(4)跐(音chī):-嘴/-腳/-手《廣韻》:“雌氏切,又阻買切。蹈也。”《蜀語》:“足蹂曰跐。跐。音此,平聲。”關漢卿《西蜀夢》第一折:“緊跐葵花鐙。”
(5)胡豆:即蠶豆。《太平御覽》云:“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本草綱目》云:“此豆種亦自胡域來,┈┈今蜀人呼此為胡豆”。
(6)斫(音zhuò):-貓兒(崇州鄉間或山區一種砍木頭的斧頭,一面平,一面斜角形成的刀刃。)《書·泰誓下》:“斫 朝涉之脛”
(7)竭(音jié):此動詞是崇州人天天都說的,不必多解釋。上街-/-吃飯/-讀書。《呂氏春秋·士容》:“富貴弗就,貧賤弗竭。”
(8)撻:-谷子/-麥子。嵇康《管蔡論》:“戮撻所施,比加有罪。”
(9)馬起臉:《說文》云:“馬,怒也;武也。”,諺語云:“馬臉老婆紅殼蒜,青水臉婆娘罵團轉。”
(10)茲zī:-邊/-兒。古義“這里,此”《詩·大雅·綿》:“筑室于茲”。
(11)爾:-邊/-干子。指示代詞“那”。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爾夜風恬月朗。”
(12)篾條:竹子剖成的長薄竹片。三國李登《聲類》:“篾,今蜀土人謂竹片篾也,音彌”。民國21年《漢源縣志》:“話說三道穩,篾箍三道緊”。
(13)竿蔗: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竿蔗,音干,下之夜反。《廣志》作竿蔗,今蜀人謂之竿蔗┈┈甘蔗通語耳。”
(14)使氣:借物出氣。《漢書·季布傳》“使酒難近”,顏師古注曰:“使者,使氣也。”
(15)錯:磨。《廣雅》云:“錯,磨也”。常見的說法為“錯牙子”。
(16)上灶:進廚房做飯。宋《清平山堂話本》有“三日媳婦要上灶”之說。
(17)撇托:灑脫,干凈利落。《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要之,持敬頗似費力,不如無欲撇托。”
(18)花、花花,泛指小孩。《金瓶梅詞話》七回目:“這婆子守寡了三四十年,男花女花都無。”本地常見說法為:我那么早就來了,連一個人花花都沒有看到。
(19)打掙(四聲):打掃,整理,收拾。元鄭廷玉《釵頭鳳》:“我道你不是愛貧的人,我還打掙頭間房你安下。”
(20)不好:指生病。元吳昌齡《張天師》二折:“[凈云]你那病人不好幾日了?”
(21)困:淺度睡眠。《老殘游記》五回:“我困在大門旁邊南屋里,你老有事,來招呼我罷。”
(22)打眼:醒目,惹人注意。湯顯祖《牡丹亭·駭變》:“他有多少金珠葬在打眼來!”
(23)瀝:過濾。《說文·水部》:“瀝,浚也”。今保留在崇州等地方言中,如瀝米,把豆漿瀝干。
(24)晏:晚、遲。見《呂氏春秋》“二子侍君日晏,公不來至。”
(25)溲話:指不頂用的廢話。《西游記》九十回:“只以求扇為名,莫認往時之溲話。”今崇州當地常用為“這個人寶篩篩的,盡說溲話”。
(26)挺尸:睡覺的戲稱。《西游記》九十四回:“吃了飯不挺尸,肚里沒板脂。”
(27)癆人:《蜀語》:“毒藥藥人曰癆”。克非《春潮急》:“癆人的藥莫吃”。
(28)打假叉:打叉本是川劇武生的特技,這里指做假,王顧左右而言他。川劇《目蓮救母》段:“龜兒子曹黑娃又打假叉!”
(29)打翻天印:本為《封神演義》中廣成子的法寶,后引申為翻臉無情。
(30)戴(dāo)頭:指添頭。《說文》:“戴,分物得增益曰戴”。后指買肉所添者。今崇州當地常用為“話說得好,牛肉都做的戴(刀音)頭”。
(31)姡毒:姡(guǎ),指心狠手辣。李劼人《大波》二部:“你們看,這天殺的趙寡婦多姡毒呀!”
(32)奓(zhā):-開/-嘴《廣韻》:“張也,開也”
(33)魌頭:撿魌頭,即撿便宜。本指古人出喪時,用米粉或麥粉做成鬼頭模樣,邊走邊撒于道上避邪。此魌頭也有故意讓人撿食之意。《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漢代鄭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
(34)
:古字,上下結構,zhu。指因為感冒而鼻塞。《廣韻·屋韻》:“zhu,塞也。”此字此義在川話中保留了下來,崇州話:“我涼倒(感冒)了,鼻子zhu得好兇哦。”
(35)揙:打擊。《說文·仙韻》:“揙,擊。”如“你個老幾不落教,謹防老子揙你兩耳光”。
(36)聲氣:說話的聲音或語氣。王充《論衡·骨相》:“或在形體,或在聲氣”。《紅樓夢》三十三回:“只聽得窗外顫巍巍的聲氣說道”。
(37)點水:揭發,告發。艾蕪《 還鄉記》:“是有一次,翻過一個埡口,有壞人點水,拿給國民黨兵士看見了。”
(38)館子:餐館。《 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請他上館子吃飯。”
(39)陪奩:指嫁妝。川劇《柳蔭記》第一場:“去與奴才傳話,她若謹守閨閫,異日出閣,挑選高門大戶,與她多辦陪奩。” 巴金《春》七:“我看你們讀書也是白讀,你們姑娘家讀英文有什么用?橫豎少不了你們的陪奩。”崇州話里“陪奩”還可以當動詞用:盡管當時家里條件窄憋(即經濟條件不好),在她結婚時,父母還給她陪奩了老楠木的金龍盤柱雕花八步大床。
(40)口業:本指身佛教用語中“三業”之一,即行為、語言、思想,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包括善惡兩面,一般專指惡面。如:你這人口沒遮攔,要遭口業,遭報應。
……
總之,還有浪么多!
3、外來借詞。
指移民的外來語,崇州話中有四川官話通用的外來詞,如:胡椒、胡瓜(南瓜)、海椒。同時,由于歷史上民族雜居以及外來移民,很自然的會出現一些相關詞匯。如:老陜(對陜西移民的貶稱)、廣貨,廣廣(指外地人)。自清朝中葉以來,外國貨來華,經廣東入川,四川人謂之“廣貨”、“港貨”。再如 “蘇姨子” 稱謂:據《宣和書譜》及《鑒誡錄》載,本指蘇杭的女子,后指蘇杭揚的妓女,川人通稱蘇姨子。蘇姨子隨移民來川后,其前衛裝扮對當時提高本土娼妓行業檔次、提升行業形象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故崇州話里保留了其罵人花里胡哨的意思。
(二)反映了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
1、反映了自然環境的特點。
崇州地處川西平原之邛崍山脈接壤部。山水草木很自然出現在口語中。例如:下淩條子(結冰)、雪米子、白頭霜、起霧子(下霧)、山垮嘍(山崩)、房子坐嘍(地陷)、埡口(山口)、堰埂(河堤)、壕溝(溝渠)、慈竹、斑竹、金竹、南竹等。
2、反映日常生活特點。反映了民間農民的日常生活,這些詞匯在城市中不常見。以下詞匯采集地為崇州鄉下的隆興鎮:
趕場(上街)、 桴炭兒(木炭)、連蓋(連枷)、曬壩(曬場)、背篼、夾背(篼)子、操田(用犁翻田)、碾溝(有磨坊的溝渠)、挖田、掛田(用耙將田泥弄細)、搟田(平田)、搟面湯(做搭搭面)、撻谷子(收割水稻)、趕水栽秧、芊擔(約兩倍于扁擔長度,用于肩挑草捆的簡單生產工具,常用竹制或木制)。
3、反映了風俗習慣的特點。每年除夕(有個別地方為正月十五),有個世俗公認的習慣,要去別人的田里摸(偷)帶青色的菜,以示青氣(青氣,也是崇州話用語,表示平安之意),吉祥平安,俗稱“摸青”。在崇州話讀音中把“端陽節(端午節)”讀成“單陽節”。灰貓兒(豆腐),避諱腐(虎)、旺子(豬血)、招財(豬舌),避舌(蝕),蝕本、甩不累,避尾(萎)。
注:圖片來源于《崇州民俗志》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樂活小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