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錢童心
《柳葉刀全球健康》近日發表的一份“全球眼健康報告”最新評估表明,解決可預防的視力喪失問題每年可帶來411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效益,報告呼吁對全球眼健康進行額外投資。
報告預估,2020年有11億人患有未經治療的視力損害,預計到2050年,如果不進行額外投資,這一數字將增至18億,其中超過90%的視力障礙患者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
視力健康不容小覷
“全世界超過10億人患有可治療的視力損害,這是不可接受的,”報告聯合主席、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國際眼健康中心主任Matthew Burton教授表示,“視力受損會對健康、福祉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包括教育和就業機會減少、社會孤立和預期壽命縮短。”
2020年,全世界估計有5.96億人患有未治療的“遠視力損害”(如白內障、青光眼或糖尿病相關的眼部并發癥),其中4300萬人是盲人。另有5.1億人僅僅因為缺少眼鏡而看不清附近的物體。還有更多的人需要持續的眼健康服務,比如那些需要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的糖尿病患者。
報告稱,如果不采取果斷行動,到2050年,遠視力損害人數預計將增至8.95億,其中包括6100萬盲人。此外,預計將有8.66億人患有未矯治的老花眼(無法聚焦近物)。
“白內障手術和戴鏡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醫療干預措施之一。”報告的共同作者、中國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教授表示,“通過增加投資和改革衛生系統來改善眼健康服務,就可以提供像白內障手術和戴鏡這樣簡單的現有解決方法,從而迅速改善世界各地的生活與生計。全球各國有足夠的理由投資眼健康,目前也迫切需要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入。”
王寧利還表示,全球近視人數呈增加趨勢,中國高度近視趨于年輕化。“中國近20年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提高白內障的手術率、如何早防早控、如何干預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如何做好新生兒眼病篩查,最終要消滅致盲性沙眼。”他說道。
青光眼、白內障以及屈光不正三大疾病是中國主要的致殘致盲性疾病。除此之外,眼底病、黃斑變性也是致盲的重要因素。
中國也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對于治療中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挑戰。王寧利援引報告稱,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到12%~13%,糖尿病如果管控不好,有30%的人可能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重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導致失明。”他說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失明,已經成為了工作人群中的第一位的致盲眼病。所以糖尿病對于視覺損害,特別是重度和致盲性的視覺損害要大于其他慢病。”
中國市場長期由進口產品壟斷
法國歐瑞澤基金集團董事總經理兼亞太中國區總裁陳永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潛在的視力疾病患者規模最大的國家,視網膜病變的潛在患者人口就在1億左右。基于人口老齡化以及糖尿病患者潛在需求的增加,中國眼底治療市場的規模預計可以到上億元。”
陳永嵐強調,醫療領域的投資有其特點,投資周期要比其他行業來得更長,對于技術專業性的要求也更高。以眼科手術為例,主要分為“眼前”和“眼后”手術,“眼后”手術的技術門檻更高,相應的醫生人才資源和高科技醫療器械設備也更有技術含量。
根據全球知名醫療市場信息數據咨詢公司Evaluate的統計數據,到2022年,全球眼科醫療器械領域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5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3%,占到全球醫療器械整體市場規模的6.8%,增速和規模在醫療器械細分市場領域排名僅次于體外診斷、心血管、影像診斷和骨科等四大傳統細分領域。
不過在國內,根據2018年醫療器械藍皮書的數據,眼科占中國醫療器械的比例僅占1%,對標全球數據,我國眼科醫療器械市場潛力巨大。《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眼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1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0%,預計2021年將達376億元。
眼科醫療器械主要運用于眼外科和視力保健兩大眼科領域。在眼科器械的細分領域中,核心醫療設備、高值醫用耗材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由于技術壁壘較高,長期為進口產品壟斷。但幾年來,部分國內廠家在人工晶狀體和角膜接觸鏡領域逐步實現技術突破。
從全球角度看,眼科醫療器械行業巨頭優勢明顯,諾華(愛爾康)、依視路、強生(眼力健)三家龍頭企業占據行業62.7%的市場份額,前十名市場份額合計達99%,寡頭壟斷明顯,行業高度集中。
在國內,由于屈光不正患病率和白內障手術率的提高,治療這兩類眼科疾病的角膜接觸鏡和人工晶體在眼科醫療器械市場中占比較高,且預計未來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