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保險行業的不斷深入運用,互聯網保險業務作為保險銷售與服務的一種新形態,深刻影響著保險業態和保險監管。政策規范給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帶來了短期“陣痛”,但在更嚴格的監管條件下,中小機構對技術、產品、運營、服務等方面的賦能需求提升,頭部平臺會有新的商業機會。同時,數字化轉型下的保險科技進步,正在成為助推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堅實臂膀。
已經在互聯網保險領域扎根近15年的“全球保險電商第一股”慧擇(HUIZ.US),顯然已經是保險行業數字化的一支勁旅。進入2021年,慧擇自2月1日至今晨美股收盤,每股股價已從6.64美元大幅上漲至11.60美元,市值則達到6.03億美元,讓許多還未進場的投資者抱憾不已。隨著中概股和保險股雙重走強,并不少觀點認為,慧擇的估值仍被嚴重低估。
入圍互聯網保險中介Top5,慧擇成唯一突圍“草根”選手
日前,胡潤研究院首次發布《2020中國互聯網保險中介服務平臺Top10》榜單,其中,微保、螞蟻保險和輕松保嚴選位列《2020中國互聯網保險中介服務平臺Top10》榜單三甲,慧擇、水滴緊隨其后,共同占據五強席位。深入來看,四家背后都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微保、輕松保嚴選、水滴保險隸屬“騰訊系”,螞蟻保險隸屬“阿里系”,慧擇成為唯一突圍的“草根”選手。
慧擇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精準定位和專業服務于一體、深耕長期險領域、鎖定年輕客群價值的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也是最早取得保險網銷資格的平臺之一。自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使得保險行業分銷渠道加速向線上遷移,慧擇等率先在垂直領域建立起競爭壁壘的頭部互聯網保險平臺,充分釋放出其商業價值,進一步引發市場關注。
構建完整保險服務閉環,潛心打造互聯網保險“能力圈”
從市場前景來看,中金公司在近期研報中指出,預計中國互聯網保費將實現中長期的快速增長,于10 年內達2.5 萬億,相當于再造半個保險市場;奧緯行業咨詢報告顯示,預計2018年-2023年間,第三方中介平臺將以73.2%的復合增長率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渠道。慧擇的成立曾標志著中國首家集保險預約購買、產品對比的互聯網保險超市的誕生。資本市場中講 “選對賽道,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放在慧擇身上來看,其已提前多年選對未來賽道,先發優勢自然不言而喻。而后的十幾年間,慧擇利用早期低成本的流量、與保險公司和下游渠道建立合作關系的時間優勢、技術開發的先發優勢迅速打開市場,產品從最早的短期的旅游險、意外險,覆蓋到如今以長期健康險及壽險領跑的結構,逐漸構建出一個從保險產品的設計、銷售到售后和理賠的完整保險服務閉環。多年來,慧擇潛心構建自身“能力圈”,亦為其高筑競爭壁壘。
其一,慧擇致力于提供“年輕人的第一張長期險保單”,其用戶平均年齡只有32歲。從第一張個人保單到家庭保障,再到老年保障,用戶一旦購買了長期險,對平臺的期待和依賴就是20年以上,慧擇專注于銷售長期險的戰略優勢是同類型企業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此外,2020年,慧擇的長期壽險和健康險續保率在行業中是穩居前列,出色的續保率側面驗證出慧擇業務模式的穩定性及用戶高粘性。長期險的高傭金率和續保創收能在更大利潤空間的基礎上為其財務表現帶來雪球效應。
其二,慧擇基于用戶視角,圍繞用戶定制產品,深度運營的體系不再是簡單的與保險公司共研幾款保險產品,放到互聯網上銷售,而是旨在以精準需求匹配、差異化專業服務能力為基礎,與消費者形成長期深入的連接,推動生命周期價值的轉化。慧擇的經營模式已由“產品經營”階段進入“用戶經營”階段。
保險科技賦能未來,互聯網保險中介可挖掘價值空間巨大
目前已能夠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觸網”,展開和年輕用戶群體的新式對話,因此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的核心動能將愈發依托于“用戶經營”能力,即保險產品的定制能力、平臺服務能力,即數據、科技實力。隨著慧擇數據及科技能力深度融入其保險服務閉環,慧擇平臺對用戶的獲取、轉化和留存轉化效率有望繼續提高,用戶全生命周期的價值亦將進一步釋放,在持續性發展方面領先業內。
另外,伴隨著注重個性化、體驗感的年輕用戶逐漸成為保險消費主力群體,互聯網保險產品走向定制化已成大勢。而慧擇已經聯合多家保險公司陸續打造了“達爾文”、“守衛者”、“芯愛”等多個網紅產品IP,已然走在市場競爭前沿,其有望充分分享互聯網保險中介渠道的紅利,打開巨大價值空間。
如今,慧擇已穩扎穩打15年積累了5000多萬用戶的多維度數據,數據收集、分析能力業內領先。并且,慧擇一直注重研發,擅長以科技驅動增長,除了上線業內首個智能應用“ AI計劃書”,還與西南財經大學大數據實驗室合作以搭建保險大數據知識圖譜,通過充分整合創新技術持續優化平臺服務功能。
慧擇創始人馬存軍近期亦表示,“服務和客戶體驗層面,慧擇依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間;蹞裎磥韺⒃谟脩粽J知、對比、交易、售后服務各個環節做極致打造,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服務和商品!笨梢姡蹞癫⒉粷M足于其現階段在“用戶經營”上所取得的成績,一直致力于用數據+科技賦能平臺,提高顧問產能的同時優化用戶體驗。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