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改完《看世界2》已是2020年底。這真是令人難以釋懷的一年,我這個年紀的人自認為經歷了許多,但是仍然被不斷刷新認知。這一年無疑將作為人類的“大疫之年”銘刻于史,它改變了許多,不僅給人類生存的外在方式帶來沖擊,迫使我們停下腳步,反思是否有必要如此奔波和耗費資源;對人的內心世界也形成深刻震蕩,讓我們有時間來審視自我、珍惜家人。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議程。我清楚地記得2020年1月下旬開始在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看到武漢人民在抗疫中的艱難、悲傷與勇敢。2月初赴德國出席第五十六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時,中國疫情防控處于最困難時刻,中國參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的專家們在會上大聲疾呼團結抗疫,通報中國人民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沉重代價。當時中國早已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還最早向外界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令人遺憾的是,疫情仍然在世界上失控了,其反復和變異在世界各地輪番上演。事情何以至此?何以那些醫療水平一流的國家也沒能及時控制疫情?歷史會不斷發出問號。國際合作精神的匱乏和猜疑情緒的滋長也是這次疫情當中令人失望之處。顯然,二戰以來構建的國際秩序和體制機制日益不能適應21世紀的現實。
重要的是年末聽到一些好消息,新冠疫苗陸續在一些國家大規模接種。視頻中精疲力竭的美國醫護人員信徒般含淚迎接疫苗到來的畫面,令人頗受震撼,他(她)們眼中折射出隧道盡頭的亮光。借用一句俚語:但愿隧道盡頭的光亮不是迎面而來火車的燈光。在2021年到來之際,全球抗疫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世界多國仍在泛濫和變異的病毒肆虐中艱難抗爭。
人類必須從這場全球災難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例如,人們需要思考大國(major powers)相處之道:世界期待恢復和諧與穩定,大國負有關鍵責任,這種責任固然要考慮本國和本國人民的利益,但是也要在世界事務上體現擔當。人們需要思考全球合作機制完善之道: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家自掃門前雪是不行的,唯有同舟共濟、加強合作,并且為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化依托,才能最終戰勝那些跨國威脅。人們也需要思考經濟全球化的延續之道:退出或者逆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重新構筑保護主義的壁壘損人亦不利己,需要做的是增強經濟全球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通過拓寬合作來修復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這一年中國承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致辭中說到的:“我們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詮釋了人間大愛,用眾志成城、堅忍不拔書寫了抗疫史詩……每個人都了不起。”
中國交出了優秀的答卷,率先穩定住疫情,在抗疫的艱難環境中拉動經濟企穩回升,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十四五”規劃已然展開。中國明確了堅持多邊主義的立場并努力踐行,積極推動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表達了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意向。2020年底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國還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和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并且承諾為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疫苗做出貢獻。中國對國際多邊合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投入,無疑將對21世紀的全球合作產生重要影響。
2021年將是個具有多重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100周年紀念,中國站到了“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一年,推遲一年的東京奧運會如能成功舉行,將向國際社會發出重新振作起來的信號。這一年,中美關系因美國政治周期的改變而有可能進入新的調整階段。
2021年將開啟連接歷史和未來的通道。決定未來方向的并非一系列象征性符號,而是世界各國在攸關人類命運前途的重大問題上做何選擇:人類能否攜起手來真正遏制住新冠病毒并從中吸取教訓?世界經濟在高債務風險下能否保持金融市場穩定、重返增長軌道?大國能否重新坐下來坦誠溝通、務實合作,讓彼此的矛盾得到緩和?這些問題有著內在的相互關聯,它們共同演變的結果將決定人類社會是沖破云霧,把21世紀建成合作的世紀,還是重演1919年至1939年的“二十年危機”,陷入激烈動蕩和沖突。近來國際學者對中美緊張關系的預警聲音多了起來,期待和推動兩國開啟認真對話的努力也在增加。
中國釋放的是對話與合作的信號。2020年1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賀電中指出:“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希望雙方秉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向前發展,同各國和國際社會攜手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希望中美重建彼此關系健康發展的戰略框架,他在2020年11月18日同美國亞洲協會的視頻交流中說,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中美兩國應該做的是,樹立對彼此正確認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傾聽國際社會呼聲,承擔起大國應盡的責任,同時同其他國家一道,共克時艱、共迎挑戰、共謀發展。
未來之光需要守護。我們沒有理由失去樂觀和信心。我們需要保持期待,更有必要通過續寫中國的成功故事,包括中外合作的成功故事,來讓世界的前景變得更加光明。期待未來看到的是大國重拾多邊協調,跳出博弈爭斗的小棋盤,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平臺上攜手推動世界的健康均衡發展。( 2021年1月15日于北京,本文為傅瑩為新著《看世界2》撰寫的后記)
作者:傅瑩
裝幀:假精裝
開本:16開,155*230
頁數:424
定價:86
上市時間:2021年2月3日
CIP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看世界. 2 / 傅瑩著.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2021.2
ISBN 978-7-5217-2779-1
Ⅰ. ①看… Ⅱ. ①傅… Ⅲ. ①國際問題-文集 Ⅳ.
①D815-5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1)第019413號
作者簡介
傅瑩,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系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系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至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8年聘為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創建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傅瑩的第三部文集,延續了《看世界》的呈現方式,分為國際格局的變化、全球化與中國角色、國際關系、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形勢、亞洲和平問題、人工智能、國際傳播、智庫建設等多個主題,重點回應了國際上對中國的諸多疑問和關切,也包含了對社會大眾關心的國際問題的解答,有助于讀者了解新的全球趨勢和國際關系發展脈絡。
編輯推薦
資深外交家、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帶給我們關于后疫情時代關于世界秩序將走向何處的洞見和思考。中國在國際秩序和全球化變革中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中美之間到底在爭什么?大國博弈過程中陷入戰爭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傅瑩逐一做了解答。本書是把握當前國際形勢的名副其實的“一線觀點”。看世界之變要看世界的格局之變。本書可以讓你從全局上看到一個變化的世界,作為企業和個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在變化的格局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同時也展現了新一代中國外交家的風采,讓讀者領略中國女外交家的人格魅力、說話演講的藝術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目錄
自 序 在百年變局的視閾中構建未來
第一章 國際格局的變化
世界處于選擇關口
世界舞臺需要“新劇本”
格局新變化: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國際秩序未來方向
中國站在多邊主義一邊
第二章 全球化與中國角色
全球經濟格局變化與中國
全球化進退中的中國選擇
中國的崛起與美國霸權的自我消耗
關于中國崛起的四個問題
分享而不是分裂
第三章 國際關系
中美關系與21 世紀的世界
中美能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關系面臨艱難的選擇
中國和美國之間在爭什么
慕安會上與佩洛西交鋒
“西方的缺失”與中國因素
全球變革下的中國與俄羅斯
為中日關系打開一片天空
不同的地緣政治觀
中國需要和平合作的外部環境——接受土耳其記者穆拉特•耶特金專訪
第四章 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形勢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與中美關系:風險、選擇和路徑
中美關系的發展方向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類應同舟共濟——接受克羅地亞《晚報》書面采訪
第五章 亞洲和平問題
中國的黃巖島與2012年的黃巖島事件
朝韓在2018年的冬奧會上伸出和解之手
朝核問題和平解決的機遇之窗
中國與亞洲安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書面采訪
第六章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人工智能治理與國際合作
中美有責任共創智能新時代
人工智能國際治理
第七章 國際傳播
用好手中的“麥克風”
世界希望了解中國
傳播是人與人的對話
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從中國的角度看世界——接受《秘書工作》雜志訪談
第八章 智庫建設
中國智庫的時代責任
國際戰略智庫建設任重道遠
附 錄
是狐貍還是刺猬?——從加迪斯《論大戰略》看美國“后冷戰”時期的得失
回憶在英國肯特留學的歲月
后 記 共同期待未來之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