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會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陣地,會成為CSR的下一個風口。而與精準扶貧相比,鄉村振興會為CSR帶來更大的挑戰!
2021年春節剛過,關于鄉村振興的一些大事便接踵而至。
2月21日,新華社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領導人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下午,在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樓門前,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儀式正式舉行。這意味著,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銜接和過渡工作已實質性啟動,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從此發生歷史性轉移。
到2020年末,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國家領導人曾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今后的鄉村振興階段,我國將著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廣大農村地區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園(博客,微博)。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我國“三農”事業發展進程的自然演進。雖說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不可否認的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產業基礎不牢固,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較差等。如果不能將農村進一步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那么脫貧攻堅的成果將很難得到保障和持續。
21世紀經濟報道 企業公民項目組 精準扶貧項目走訪
在這次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國家電網、阿里巴巴等企業獲得了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殊榮,一些知名企業家也獲得了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過去多年,在國家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之下,精準扶貧一直是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領域。企業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優勢,踴躍投入到精準扶貧大業之中。它們或者獨立推動,或者與NGO組織合作,發起了形式多樣,頗具創意的扶貧公益項目,試圖通過商業的方式來助力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摸索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扶貧模式,如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生態扶貧等。
精準扶貧項目走訪
可以肯定,在未來的鄉村振興事業中,企業的作用仍將不可或缺。鄉村振興會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陣地,會成為CSR的下一個風口。而與精準扶貧相比,鄉村振興為企業的CSR實踐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在2020年12月由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企業公民論壇上,我們組織了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圓桌對話。對話嘉賓們根據各自的經歷和體驗,談到了鄉村振興將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大家談的最多的是“人”的問題,比如,怎么留住人,怎么培養人,誰來參與鄉村振興,扶貧干部離開之后怎么辦等。大家認為,只要解決好了“人”的問題,其他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
21世紀經濟報道2020年中國企業公民論壇 現場
的確,與“人”相關的問題紛繁復雜,涉及到產業、教育、生態、治理等各個方面,都是從精準扶貧過渡到鄉村振興之后不容回避的議題,也是企業今后參與鄉村振興時要去“啃”的硬骨頭。雖然挑戰巨大,但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企業能發揮專長,找準切入點,搞好跨界合作,再復雜的難題也可以得到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企業發起的眾多扶貧公益項目中,有一些項目并不僅僅只是著眼于扶貧,而是有著更深遠的立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符合鄉村振興的要求。比如說華潤集團發起的“華潤希望小鎮”項目,集產業幫扶、環境改善、治理提升于一體,意在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宜業的農村小鎮。該項目已經連續運營十多年,在全國各地建設了十多個華潤希望小鎮。
類似這樣的項目還可以舉出不少例子,這顯示了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遠見和創新能力。推動鄉村振興,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可貴的嘗試和經驗積累。部分案例曾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企業精準扶貧案例集》這個報告中也有體現。2021年,我們將繼續推出《中國企業公民觀察》系列之《中國鄉村振興之路》,內容包括責任先鋒訪談,扶貧模式的升級與創新,優秀案例,美麗鄉村公益活動等。
新春伊始,鼓點密集催人行。鄉村振興的大幕正式開啟,在這CSR的下一個風口,中國企業將繼續書寫履行社會責任、爭做優秀企業公民的新篇章。
附:
21世紀經濟報道企業公民項目連續多年來持續關注中國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等履行社會責任的優秀事跡。2021年,我們將以人物訪談、項目走訪、資源平臺對接、案例征集、優秀案例評選、論壇主題討論等方式為企業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服務,及其他CSR/ESG相關的專業服務。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CSR/ESG內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