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被撤銷最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此前也是被撤銷的“大戶”。
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本年度各高校撤銷本科專業518個。
此外,根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評議結果,確定了同意設置的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據悉,新專業共37個,其中包括量子信息科學、智能交互設計、智慧交通等。
這518個專業為何被撤銷?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專業的就業競爭力較弱,比如此次被撤銷最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此前也是被撤銷的“大戶”。
但還有一些專業被撤銷是為了更好的轉型升級,比如南開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等名校撤銷了七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業內人士介紹,臨床醫學專業逐漸以五年制、八年制為培養的主流,撤銷七年制專業并不意味著這些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發展得不好,或不重視這一專業,結果可能恰恰相反。
就業前景黯淡的專業
數據顯示,2020年高校撤銷較多的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信息與計算科學,撤銷高校數量都超過了10個。
其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撤銷最多,達21個。該專業前幾年已被大規模撤銷,比如2019年撤銷了13個。
業內人士介紹,公共事業管理也曾紅極一時,但由于就業單位少,所以很多高校選擇撤銷該專業。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曾介紹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在一個中學,一位公共管理學院的院長給在座的家長興奮地說:你們想當公務員嗎?那就來我們公共管理學院吧。當場就有家長笑出了聲,為什么?我們大家可以去看看,近年中央各部委招收的公務員在專業要求上有幾個寫著必須是公共管理專業的,幾乎沒有。”
有些曾經紅極一時,但由于高校爭相上馬導致人才供給過剩的專業已經接近完成調控。比如會計學專業,有媒體統計,10年來,國內大學的本科專業中會計學被撤銷了30個。2020年會計學已從撤銷名單上消失,只有吉林農業大學撤銷了相關的財務會計教育專業。
“會計專業是全國畢業生人數最多的文科專業了,但說實話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并不愁找工作,因為社會需求很大。只不過,如果是非名校的本科生,畢業后的工資可以說是‘白菜價’。”一名天津財經大學會計學系畢業生告訴記者。
這些名校為何撤銷重點專業
還有一些專業被撤銷容易引起誤讀。
比如,2020年,南開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被撤銷,而這些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位居全國前列。
實際上,這幾個被撤銷的專業都是學制為七年的專業。對應這些大學的五年和八年的醫學專業并不受影響。
我國于1988年開始試行七年制醫學教育,實行“七年一貫,本碩融通”。
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調整為臨床醫學專業(“5+3”一體化),即5年本科階段合格者直接進入本校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階段。
七年制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什么問題?
一名臨床醫學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內七年制醫學教育生以“5+2”和“4+3”模式為主。 “5+2”模式的“5”與五年制本科生的培養沒有明顯差別,“2”則比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3年少1年,導致七年制學生臨床實踐時間偏少,科研水平不高,與3年制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相比劣勢明顯。“4+3”模式減少了通識教育與專業基礎教育的時間,難以實現基礎理論深厚、專業知識扎實的培養目標。
事實上,臨床醫學專業都是這幾所高校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
在2020年10月26日南開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匯報會上,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指出,“生醫發展”是學校“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推動學校新百年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和重要引擎。
南開大學還在2019年獲批新增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計劃于2021年開始招生。這是南開大學首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中南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位居全國前列,是該校10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之一。
高精尖的新增本科專業
此外,根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評議結果,教育部還公布了37個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其中包括量子信息科學、能源互聯網工程、智慧交通、智能飛行器技術、智能交互設計、創業管理、古文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
高精尖是這37個新專業的鮮明特點。
2020年是量子論誕生120周年,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曾謹言在其2000年1月出版的《量子力學》撰寫的序言里寫道,估計在21世紀初, 量子力學的實用性會更加明顯, 一批新的交叉學科將應運而生, 例如, 量子態工程、量子信息科學等。
2018年9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的量子信息科學分委會發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戰略概述》,認為量子技術將引領下一場科技與產業革命。
2018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國家量子計劃法案》,該法案的出臺目的是加速量子科技的研發與應用,確定未來十年的發展計劃、目標和優先事項,以進一步鞏固美國在量子科技的全球領先地位。
從法案反映的內容看,重要舉措方向就包括擴大量子信息科學和技術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人數規模;發展可用于量子信息科學和技術研究、測試和教育的設施和中心等。
2001年,我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項目“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立項, 2006年通過專家評審結題。項目由國內17個大學和研究所、50多名學術骨干組成的研究團隊, 歷經5年的協作研究, 在量子信息的理論和實驗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曾撰文回憶,這個項目培養出許多杰出的年青學術骨干。
本世紀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從奧地利引進學術帶頭人潘建偉, 他隨后在“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建立“量子物理與信息”研究組, 該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共同推進了我國量子信息學科的發展。
這新增的37個專業,2021年將展開招生,這應該是全國的高考生所關注的,特別是一些比較熱門的學科類專業。
目前審核通過的有43所高校的47個專業,其中僅有3所高校開設了2個及以上的新增專業,分別為中國農業大學的土地科學與技術、獸醫公共衛生、社會政策,上海電力(600021,股吧)大學的能源服務工程、能源互聯網工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智能測控工程、城市水系統工程。
(作者:王峰 編輯:周上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