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大背景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著力點應該如何選擇?2021年2月11-26日,零點有數發起并完成了“2021春節期間全國鄉村建設狀況觀測”,通過公司專業研究人員及零點有數協作網絡招募的觀察員,運用零點有數超能巡查系統獲取了全國312個村莊發展與現存問題的一手數據。主要發現如下:
發現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清潔及經濟發展等各項工作在近年間的推動均見成效,當前迫切需要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與村莊文明建設水平
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間我國鄉村建設總體見成效,體現為各有三分之一的村莊觀察者報告,自己所在地點“鄉村道路硬化、改廁改水等基礎設施建設”(33%)、“鄉村環境清潔與垃圾治理”(33%)、“本鄉村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等方面”(23%)的推動見成效。與此同時,迫切需要提升的鄉村問題點,集中在透過政策幫扶、就業指導、資源協同等,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36%),持續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19%)、鄉村生態環境清潔(18%)、鄉村文明建設(15%)和民生保障(12%)等方面問題。
發現二:鄉村基建成效集中在道路硬化、廁所改造等方面,但偏遠地區鄉村工作亟待加強,農村廁改環衛工作覆蓋面有待擴展
監測數據顯示,有37.7%的村莊近幾年在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上有較明顯成效,主要集中在“村內外道路建設,道路硬化”(18.3%)、“改水、改房、改廁、改氣”(17.7%)等方面。
另一方面,相關工作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所監測村莊中,有42.6%的村內“廁所糞污有專業的收集處理”,而沒有專業收集處理的占到了57.4%。具體到農戶家中,有59.9%的村莊農戶家使用“蹲便式或坐便式衛生廁所”,而仍以“旱廁”為主的村莊占比為18.3%,衛生廁所和旱廁共存的村莊占比為21.8%。其中,我國西南和西北區域的鄉村地區“廁所糞污專業收集處理”普及率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特別是西北地區,其鄉村“旱廁”比例相對較高(42.5%)。
發現三:鄉村垃圾管理系統建設在部分地區見到成效,但垃圾積存、散落、污染問題在相當部分村莊依然存在
監測數據顯示,鄉村環境建設在近年間有較明顯改善,在本次監測的村莊中,有20.8%整體環境清潔度相對較高,其村內及周邊基本看不到各類垃圾積存、散落等問題。但在部分鄉村地區“垃圾造成環境負擔”的問題仍有存在,42.9%的村莊“田野村頭、道路沿線、村內空地等有積存垃圾”;35.6%的村莊存在“村內垃圾收集設施處垃圾外溢散落”現象;30.1%的村莊“村內河流、溝渠有漂浮垃圾或雜物”;24.4%的村莊存在“房前屋后隨意傾倒垃圾”現象,20.8%的村莊存在“垃圾隨意焚燒”現象,18.6%的村莊因垃圾導致“村內河流溝渠水明顯變黑臭”。
發現四:村莊外出人才返鄉態勢見好,但農業經營收益低,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問題仍待破解
監測數據顯示,雖然59.6%的村莊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但是,有64.1%的村莊“有人才返鄉務農、創業”,為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優質勞動力和鄉村經營性人才資源。
本次監測數據顯示,農村居民家庭收入中經營性收入并不占主導。同時,“農業生產收益低”(54.5%)也是限制人才返鄉務農、創業的最主要因素。從事農業生產所遇到的基本困難類型顯示,現有農業生產運營方式依然難以使得農戶脫離在經濟運營生態中的弱勢地位。
從所監測村莊的數據看,從事農業生產仍存在“市場供求信息掌握不及時”(38.5%)、“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37.5%)和“農產品(000061,股吧)附加價值挖掘不足”(37.5%)等問題。不過,農業現代化的最突出問題分布,已經從基礎設施、發展政策、保障種植條件等,向農業機械化條件、銷售流通信息及時性、生產組織化程度、金融支持模式等問題轉化。
發現五:村莊基層治理日趨規范,但鄉村文明建設、民生保障仍存困境
監測數據顯示,有51.9%的村莊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56.4%的村莊當村民遇到困難或有矛盾時可通過“村兩委”獲得有效幫助,有28.8%的村莊近一年內沒出現過因對弱勢群體關懷不夠導致問題的負面現象。
但一些鄉村弱勢群體的關愛問題仍然突出。監測顯示近一年內“孤寡老人得不到好的照料”的村莊占36.9%,有“子女棄養老人”的村莊占8%,甚至偶有村莊出現“老年人自殺”(2.2%)的現象;“適齡兒童輟學在家”(11.2%)和“留守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死亡”(5.4%)的報告量也不低;有31.4%的村莊近一年內發生過“村民大病致貧”現象,另有25.3%的村莊有居民“得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的現象。
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基于監測數據,零點有數團隊提出如下建議:第一,借鑒城市政務服務熱線發展形成的問題驅動、需求驅動型政務服務機制,積極開展熱線進村工作,與此同時實驗建設村莊網格與獨立巡察制度,確!案黝悊栴}線上化、村民訴求工單化、共性問題有形化、解決成效可量化”,形成村莊問題的多源高效反應機制;第二,要使得農業生產的價值得到穩定提升,重視現代服務業對農業生產革新的重大作用,應大力提倡、支持鄉村振興中的“強鏈”戰略,國家應明確推動農業生產成為相關供應鏈的關鍵價值環節;第三,在新消費服務革命的大潮中,大力鼓勵創新食品行業的發展,國家應比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思路,給予新一代食品科技與創新食品以同等或者接近的政策待遇;第四,充分利用村莊資源,凸顯接地氣的村莊文明內容,在目前不少地方發展民俗村莊、古村小鎮、農旅目的地基礎上,考慮村莊的特點,還可以大力挖掘村莊勞動元素、傳統娛樂方式,發展出全國性、區域性、區縣級的動物賽事、鄉村青少年運動賽事、田間作業競賽等;第五,建立適合鄉村民情的醫養機構,著力發展農村居民健康服務業,設立鄉村醫療服務中心,重點承擔村民常規體檢、日?破铡⒓本、健康咨詢、常見病診療等工作,這里也可以成為醫護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實習基地,還可以結合開展農村老年人照護、農村常見病監測的工作;第六,大力鼓勵返鄉創業、返鄉服務的大學生,外出務工人群與原籍鄉村的回鄉人員,對于他們在發展村莊名品、特色民宿、特色景點開發、更新舊居、入股合作社、發展公益服務、關愛鄉鄰等方面的投入,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綠色服務通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