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夏旭田
作為全國兩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3月3日在京舉行。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2月28日,中國已累計接種新冠疫苗5200多萬劑次,中國已向全球69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提供了疫苗的醫療援助,向28個國家出口了疫苗。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廣泛認可。
關于日益突出的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郭衛民介紹,中國多部門已指導督促企業平臺落實個人信息保護義務,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專項治理。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草案”)也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中國產新冠疫苗已出口28國
2月25日,中國又有兩款國產新冠疫苗獲批上市。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四款疫苗被附條件批準上市。
發布會上,針對有人對中國疫苗試驗數據的透明度以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出的質疑,郭衛民指出,中國始終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有關部門制定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技術指導原則、上市申請和附條件批準的技術標準與WHO及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基本一致。疫苗企業從研發到各階段的試驗,都始終嚴格按照相應技術標準和程序進行。
郭衛民介紹,先前在中國附條件上市的國藥疫苗和科興疫苗都屬于滅活疫苗。這兩種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都達到WHO相應標準要求和我國技術指導原則要求。近日,國家藥監局又附條件批準兩種新冠疫苗上市注冊申請,這兩種疫苗從研發到生產,也是嚴格按照有關技術標準和程序進行的。
針對有人提出中國優先向其他國家出口疫苗,通過“疫苗外交”獲取更大影響力的說法,郭衛民回應稱,這種說法十分狹隘。
他介紹,截至2月28日,中國已累計接種新冠疫苗5200多萬劑次,中國向全球69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提供了疫苗的醫療援助,向28個國家出口了疫苗。
他強調,中國出口疫苗的目的是幫助全球防控并戰勝疫情,中國宣示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支持鼓勵企業同有關國家開展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合作,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積極推動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提請人大審議
針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增加信息泄露風險的問題,郭衛民在發布會上指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使用,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出現了一些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泄露、濫用,甚至倒賣的現象。
他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相關部門已指導督促企業平臺落實個人信息保護義務,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專項治理,對公共安全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等手段的使用加強管理。
據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介紹,從2019年到2020年末,工信部已連續兩年開展專項行動,重點整治APP違規處理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兩年來一共完成對62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責令2234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下架了132款整改不到位、拒不整改的APP。
郭衛民介紹,有關部門針對疫情防控過程中個人信息收集問題也印發了專門的文件進行規范,“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3月2日介紹,該法律草案將圍繞個人信息的處理,從處理規則、跨境提供、個人權利、處理者義務、法律責任等角度確立相應規則。
針對一些小區等公共場所通過安裝人臉識別設備用于識別出入人員身份,草案對其必要性和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安全性問題也作出了規定。
王瑞賀介紹,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征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了更嚴格的限制,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并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此外,草案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設置明顯的提示標識。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信息安全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熱點。
致公黨中央《關于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提案》指出,疫情以來,除了政府部門,物業小區、辦公樓宇、商場超市、網絡購物平臺等都因疫情防控需要通過登記、掃碼或刷臉等方式收集掌握了大量個人信息,涉及主體之廣泛前所未有,個人信息泄露、買賣亂象不絕,維權途徑不暢,建議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暢通個人信息保護維權途徑,加大對侵害個人信息行為的處罰打擊力度、提高侵權的賠償額度和賠償范圍。
民盟中央在《關于加快推進人臉識別技術監管立法的提案》中指出,作為關鍵生物特征數據,人臉識別存在明顯的破解風險和信息泄漏風險,野蠻無序生長的這一技術缺少清晰權界。
民盟中央的提案建議建立行業準入和分級管理制度,對人臉識別機構和行業應用進行分級管理并授予不同權限;采集人臉信息時,不能默許同意;除國安、刑偵、防疫等用途外,不允許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有效的識別追蹤方式;在人臉信息采集、使用、流轉、儲存、銷毀中應制定技術規范,以確保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運用。
(作者:夏旭田 編輯:包芳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