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疫情雖然得到控制但其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后疫情”時期,仍有大量的企業元氣大傷、面臨著生產經營困難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000620,股吧)集團董事局主席 傅軍
《投資時報》記者 李浥塵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仍在擴散蔓延。我國疫情雖總體得到有效控制,但反彈風險依然存在。疫情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和沖擊是廣泛的、巨大的。我國經濟雖然正在率先逐步復蘇,但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要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必須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和持續做好“后疫情”時代遇困企業的扶持救助工作。
《投資時報》記者了解到,針對于此,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在今年兩會上,專門提交了《關于建議國家加大救助受疫情影響困難企業的提案》,就“后疫情”時期如何繼續加大對遇困企業的扶持和救助,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此外,他還提交了《關于加強鄉村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提案》、《關于建議國家延長男女性退休年齡的提案》、《關于建議國家應大力支持與鼓勵科學技術創新的提案》等。
建議設立2萬億救助基金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年多來,對我國4000多萬家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企業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的跟蹤調查顯示,將近60%的企業認為疫情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較大影響,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其中,一部分行業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如文旅部抽樣調查顯示,2020年度國內旅游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30.22億人次,下降52.1%;國內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3.5萬億元,下降61.1%。
再如《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大批餐飲企業無法正常運營,第一季度餐飲業收入同比下降44.3%,2020年1—5月餐飲行業新增注銷、吊銷的企業超過15萬家。
此外,受疫情影響帶來的客流急劇下降,航空業也損失慘重且到目前還未觸底。業內人士預測,國內航線業務還需一年半左右才能恢復至疫前水平,而國際航線業務則還需3—4年才能恢復至疫前水平。
疫情暴發后,為了保市場主體、促經濟發展,黨和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社保減免、金融支持、消費激勵等大量的惠企政策措施,在幫助廣大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國內疫情雖然得到控制但其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后疫情”時期,仍有大量的企業元氣大傷、面臨著生產經營困難。
傅軍在提案中指出,為了保護市場主體生存發展,促進經濟全面復蘇,建議國家和各地在“后疫情”時期繼續加大對遇困企業的扶持和救助。他具體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加大扶持救助政策的供給。分行業、分區域地開展專項調研,在堅持公平、普惠的同時,把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地區作為重點,研究出臺更多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措施。
二是提高扶持救助政策的靶向性。針對困難企業所主要面臨的資金周轉這一關鍵問題,給予靈活低成本的信貸支持;對因資金鏈斷裂發生債務問題的企業,相關訴訟、執行案件暫緩執行。對于涉及面廣、訴訟面多的企業指定集中司法管轄,避免發生踩踏。
三是創新扶持救助方式。對于面臨困難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可新設或依托政府現有的產業基金等平臺,通過企業混改等市場化、法制化方式予以扶持,變補貼救助為賦能激活。
四是國家設立2萬億元的救助基金。重點為基本面較好,有增長潛力的企業紓困。
五是適當延長扶持政策的實行期限。在全球疫情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況下,部分行業的復蘇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扶持政策的實行期限也應與行業復蘇過程相匹配,幫助受困企業從疫情影響中走出來。
把傳統村落繼承好保護好開發好
最近公布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
傳統村落特別是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寄托著中華兒女的鄉愁,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近年來,我國出臺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部分地方卻出現了“強制人屋分離”“趕村民上樓”等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亂象,有的甚至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傅軍在《關于加強鄉村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提案》中指出,事實上,不注重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現象在全國多個地方的傳統村落中都存在,特別是“人屋分離”的做法造成了多方面的問題:首先,“人屋分離”導致村落“空心化”,影響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其次,“人屋分離”不利于傳統村落的文旅開發;第三,“人屋分離”會降低村民的獲得感。第四,“人屋分離”不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
針對部分地方傳統村落存在的“人屋分離”問題,傅軍在提案中提出了三項改進建議。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做到“人不離屋”,把傳統村落繼承好、保護好、開發好。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讓村民回到村落,讓村落回歸村民,做到村人合一,實現共治共享。通過村民參與,保護好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保護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保護古路橋涵垣、古井塘樹藤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繼承傳統文化,煥發村落生機。
二是政府加大保障補貼力度,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如充分考慮村民的生存需求、發展要求和公平訴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村民生活質量,讓村民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切實得到傳統村落保護的實惠;對于堅守古宅老屋的村民,應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引導和幫扶,比如在商業經營、民宿建設、文旅產品方面提供指導,使其在村落開發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加強對村民的培訓教育,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保護能力。成立由專家學者、公務人員、地方文化學者等共同構成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宣講團,并建立起定期宣講制度,為村民宣講國家相關政策精神,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建議抓住時機延長退休年齡
我國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一直在不斷加深。有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388萬人,占到總人口的18.1%;“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3億人;到2050年,我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推進,將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壓力,減弱人口紅利,持續影響社會活力、創新動力(310328)和經濟潛在增長率。
應對這一挑戰,我國在加速出臺新的生育激勵政策和大力完善相關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適時延長男女性退休年齡已變得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企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職工退休年齡是按照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年滿55周歲。這一退休年齡制度對于保證老年職工愉快度過晚年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傅軍看來,由于國情的巨大變化,這一退休年齡制度已嚴重滯后于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低齡老人利用率偏低;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撫養比不斷下降;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壓力大,收不抵支問題日趨嚴重等三個方面。因此,針對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勞動力供給水平的下降,不少發達國家通過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延長退休年齡,已成為“世界潮流”。
傅軍在提案中指出,“十四五”將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最重要的“窗口期”,建議國家抓住時機從公務員開始,循序漸進地推及企事業單位職工,將退休年齡延長至男滿63周歲、女滿58周歲。
此外,《投資時報》記者同時注意到,傅軍去年在天基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均提出了相關建議,今年他繼續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提交了提案,他建議國家采取一系列過硬措施,大力支持和鼓勵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是加速推進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創新。
具體可以在六個方面著力: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重要作用;大力發揮國企、央企技術創新的帶動和牽引作用;重視發揮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持續加大國家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高度重視調動和保護核心技術人員研發攻關的積極性;在“十四五”期間確立100項重大技術攻關計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