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是香港目前唯一方法真正新增土地供應總量,形容透過改劃或收回棕地等以增加土地,是“左手交右手”的游戲,并未增加土地總量
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4日在團結香港基金的會議上表示,填海與香港的發展向來密不可分,目前香港大約6%的土地來自填海,承載著70%的商業活動以及接近30%的居住人口。
他表示,填海是香港目前能夠真正新增土地供應總量的唯一方法,并形容這種透過改劃或收回棕地等以增加土地的方式,是“左手交右手”的游戲,并未增加土地總量。
同時,根據香港統計處的估算,香港人口將由目前的750萬增至2041年的811萬。他表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可供應100萬個單位,同期住戶數將會增加40萬,同時考慮到在每戶平均人口降低、老化樓宇需要重建等情況下,70-80%來自住戶增加以及重建等需要。
填海土地占比低于其他城市
相比其他方法,填海安置賠償、社會成本較低,政府會適當填海,預計十余年后完成工程,并計及機場三跑及東涌新發展區等,香港填海面積約占8.5%,仍遠低于新加坡或者澳門的比例,這政府在考慮填海選項的增幅時,一直小心審慎。此外,填海與保育“并行不悖”,比如目前東涌填海采用的深層海底加固法,有助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由于香港多山,可發展土地有限,特區政府一直靠填海造地來增加供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平方公里土地是通過填海取得,約占香港土地總面積的6%。政府自上世紀60年代起陸續填海造地,但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香港樓市受重創,2000年后填海造地的步伐幾乎停滯。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特區政府在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等地陸續填海造地。然而,以2000年為分界線,香港填海造地的步伐幾乎停滯,1985年至2000年填海造地共3000公頃,每年約200公頃;而2001至2015年僅填海造地約690公頃,每年僅40多公頃,降幅大約80%。
2018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愿景”,該計劃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跨越未來二三十年,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0%為公營房屋。
黃偉綸透露,“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獲撥款5.5億港元進行為期三年半的工程前期研究,目前尚處于招標階段,預計在今年年中公布結果。
可考慮發行基建債券
香港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早在1997年已公開建議特區政府填海增加土地供應,并曾向數個特首提出此項建議。他在論壇上表示:“解決香港住房問題,必須從根本出發。考慮成本效益,香港一向依靠開山填海,目前香港土地供應不足、樓價貴,情況極度不理想,但以香港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居住環境不應如此擁擠。”
以人均住宅面積計算,香港僅為15.8平方米,遠低于上海(24.2平方米)、新加坡(25.1平方米)、深圳(27.9平方米)等亞洲其他大城市的水平。
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2020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去年香港房地產價格中位數,由2019年相當于家庭入息中位數的20.8倍略降至20.7倍,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市場,意味一個普通家庭須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
坊間有意見認為,香港可通過收回棕地來解決土地供應短缺瓶頸,對此,胡應湘則認為,棕地由于分布在不同地區,難以達成規模效應,政府亦難以全面規劃相應的地鐵路線連接現有的商業中心。棕地是泛指一些已經發展而用作不同用途的土地,包括物流后勤用地、荒廢或已被破壞的農地、工場或回收場等。
此外,外界對于大規模填海的經濟效益亦存在一定爭議。特區政府于2019年3月公布的“明日大嶼”造價的粗略估算,按2018年9月價格計算為6240億港元。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及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亦在論壇上表示,香港需要大量土地滿足經濟活動及民生需要,相信填海是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會很大。
在陳家強看來,填海項目可以有各種融資方法,除以政府經常性支出以外,其他方案可考慮由政府發行基建融資債券,以香港的經濟發展前景,相信許多投資者會感興趣,同時可與其他私人機構及港鐵合作,用更多市場力量控制成本及互相分擔發展風險,未來將提供非常具吸引力的回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