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伊利集團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參加了大會。會后,潘剛表示,“作為橫跨一二三產業的企業,我們聯結著14億消費者和數百萬農牧民,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信賴與支持。我們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心懷感恩,積極回報社會、反哺社會,不僅要為消費者提高品質的健康食品,還要帶領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廣大農牧民的利益是伊利人一直努力的方向。2014年,黨中央就曾明確,要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黨中央聽取了來自內蒙古的人大代表匯報的關于奶業振興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工作情況。
近年來,伊利始終牢記黨中央的囑托,堅持將維系好與農牧民利益聯結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帶領農牧民致富。在“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的方針指引下,伊利在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陸續投建產業基地,探索出“產業基地精準扶貧”的伊利扶貧模式,針對“技術弱、融資難、風險大、轉型慢”等阻礙中國奶業發展的問題,與農牧民在技術、金融、產業、風險等方面形成“四個聯結”機制,為了帶動全產業鏈高效協同發展,伊利在“四個聯結”機制上,增加了三個聯結:優質高產飼草料聯結、奶牛品質升級聯結、全面貼身服務聯結,這“七個聯結”也形成了伊利“利益聯結2.0”概念,伊利希望通過機制的變革為奶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和平村的邊俊峰被當地人看作脫貧致富的“牛人”。早在2011年,邊俊峰的牧場簽約成為伊利集團的合作牧場,在伊利的幫扶與帶動下,這座牧場的養殖規模從200頭發展到2000多頭,奶牛單產從17公斤/天提升至34公斤/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此外,邊俊峰還帶動周邊村民、貧困戶入股經營,一起致富。
不僅在內蒙古,隨著產業布局在全國的擴展,伊利探索的利益聯結機制也四處開花,為農牧民提供全方位的幫扶舉措,從源頭加速奶業振興。
2010年,坐落于甘肅定西市安定區的天辰牧場開始與伊利合作,在伊利的技術、資金等各項幫扶下,天辰牧場奶牛單產快速提升,由最初的20多公斤提升到31公斤,牧場規模也由300頭發展到如今的近1000頭。有伊利的大力支持,牧場發展如日中天,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的同時,通過員工入股的形式與大家共享發展紅利,帶領鄉親們摘下貧困的帽子。
在黑龍江林甸,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劉加水,他的牧場里喂養著約2000頭奶牛,長期與伊利合作。2020年,受臺風影響,當地種植的青貯玉米大面積倒伏減產,他面臨儲備青貯資金缺口大、時間緊的難題,經營難以為繼。得知這一情況,伊利馬上為劉加水申請青貯融資的綠色通道。三天時間,牧場就拿到了一筆1200萬元的青貯融資款,解決了燃眉之急。
伊利的“四個聯結”機制目前已經成功帶動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伊利將進一步發揮好這一機制,并將“四個聯結”機制升級為“利益聯結2.0”, 即在“四個聯結”的基礎上,通過強化優質高產飼草料、奶牛品質升級、全面貼身服務三個方面加強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進一步推動奶業振興,為鄉村振興助力。未來5年,伊利還將投入300億元扶持上游奶業。
潘剛表示:“伊利人將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展現擔當作為,行善利他,善盡社會責任,以產業興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夢想而共同奮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