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六穩”“六!钡臎Q策部署下,2020年我國就業取得積極進展,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5.6%,低于預期調控目標。盡管2020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就業形勢嚴峻,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得以成功克艱。
作為國內首家登陸A股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科銳國際(300662,股吧)以“服務+技術+平臺”組合式打法,集結線上線下資源助力全國多地企業復工復產,著眼于優先保障重點民生服務,并著力扶持湖北、新疆等重點區域重點群體實現平穩就業,憑借靈活用工優勢業務輔助多地企業降本增效,在穩就業關鍵時期積極踐行頭部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保障重點領域復工復產 技術+服務助力保民生
疫情之下,醫藥大健康、零售行業等重點領域在保障健康、保障民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復工復產的提速尤顯重要。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在科銳國際旗下子公司亦莊國際助力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疫情防控狙擊戰”,以致力保障民生健康。面對緊迫的招聘需求,亦莊國際快速響應,迅速完成了900名新增崗位人員到崗,實現了分裝、包裝、菌苗、乙肝、培養基、QC、疫苗、儲運等十余個關鍵部門的人力輸送。此外,面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多次提出的緊急生產訂單人員配備需求,亦莊國際在1個月內完成200余名人員的崗位需求。
另一方面,為保障疫情期間人民正常生活,零售企業擔起了生活物資供應不停擺的重擔。據了解,作為在全國覆蓋29個省市、70多個區域,擁有700多家超市和便利店的物美集團,在抗疫時期生活物資供應中發揮著支持作用?其J國際通過數字化人力資源系統的轉型升級,有效支持其解決了千人千店場景下溝通運維成本高、對接操作效率低下、風險控制不足等痛點,項目第一階段即實現準確高效處理5萬量級員工的云端薪稅計算,為疫情防控奠定了高效靈活的人力管理基石。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群體 筑牢穩就業防線
據教育部最新公開數據,2020年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再創新高,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重點區域重點群體的穩就業成為重中之重。科銳國際在力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安置中發揮優勢貢獻力量,如,為湖北高校學子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邀約20家高校、近400家企業共同參與,與武漢學院及漢口學院開展一對一幫扶、為高校畢業生配備資深獵頭顧問等方式為當地求職者和用工企業搭建橋梁,為“穩就業”提效提質。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巨大人才供給壓力,變革傳統的線下招聘模式,幫助政府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實現數智化轉型。在新疆,截至去年9月,科銳國際事業單位招考一體化已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烏魯木齊市近300家事業單位,發布崗位信息5930條,累計完成10萬余人的線上報名及在線考試,并執行實施了5萬余人的在線面試。其中在“三支一扶”大學生招募中,為助力疫情下當地基層人才隊伍的搭建,保障招聘工作正常進行,順利完成線上886人次的筆試工作。
在天津,科銳國際與津南區攜手打造并上線“就業云超市-津南區人才云招聘管理系統”,由政府管理平臺和企業管理平臺、求職者投遞平臺三方構成,能夠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全面掌握區域人才需求情況,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精準化匹配,實現招聘求職效率和質量的雙提升。
靈活用工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新型用工模式促就業
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使得靈活用工迎來風口,面對疫情所加重的就業壓力和企業降本增效的壓力,國家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疫情及市場變化背景下,科銳國際在靈活用工領域的服務優勢凸顯,持續強化的服務中臺、技術中臺、數據中臺起到了關鍵作用,客戶需求反饋速度、人崗匹配速度、運營管理效率不斷提升,國內靈活用工業務持續保持增長。截至去年9月30日,科銳國際管理外派員工人數超過17770人,累計派出人員133500人次。
此外,科銳國際不僅基于自身優勢提升企業與人才的供需匹配效率,近年來在吸納、幫助大學生就業方面也做了較多努力。例如與吉林財經大學亞泰工商管理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HR雙創中心”;與西安培華學院發起“人力資源暑期實踐”項目,結合自身優勢搭建500強企業亞太區招聘實踐項目、大規模用人需求實踐項目等,為進行大學生人才選拔、人才培訓、實習就業等提供了多維渠道,通過實際行動疏解不斷新增的就業壓力。2020年,科銳國際共計吸納大學生1800人。
2020年,“穩就業”經受住了疫情的“壓力測試”,這背后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成效,體現著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發展的民生溫度。針對新一年的就業形勢,張紀南部長強調,隨著經濟企穩向好,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但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在此“十四五”開局之年,科銳國際將繼續通過專業服務、技術、平臺優勢,對促進就業、保障民生、企業降本增效等提供助推力,保障就業服務“不斷線”、 “不掉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