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眼觀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鄭秉文:建議向“資產型”養老金體系過度,盡快引入多繳多得制度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6日電 (孫慶陽)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提交了一份《關于向“資產型”養老金制度過渡的提案》,提出建立資產型的養老金體系是應對老齡化這個“百年之慮”的“百年大計”。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及,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中新社 崔楠攝。
面對人口老齡化,養老金“收不抵支”或成趨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18.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
鄭秉文指出,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各個方面將產生深刻、重大影響,養老金制度將首當其沖。中國養老金體系總體看是現收現付制占主導地位,下一代人要承受很大壓力,因為老齡化導致勞動就業人口越來越少,而退休人口越來越多。
鄭秉文稱,“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20年勞動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是66.7%,到2050年快速下降到51.2%,而老年人數量將從2019年18.1%快速提高到34.6%,高于美、英等發達國家!
鄭秉文引用其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缺口將逐年擴大,例如,2040年是3.8萬億元,2050年將高達11.3萬億元,2035至2050年各年收支缺口當期值簡單加總竟高達87萬億元,即使使用OECD規定的2%貼現率貼現到2019年也高達52萬億元。“換言之,2019年中國養老金支出占GDP的5%,到2050年將高達8.9%,屆時將高于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必將為財政和國民經濟帶來沉重拖累!彼麖娬{,2020年底出版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學習輔導百問》首次給出預測:2029年養老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2036年累計結余將耗盡,此后每年出現缺口。
夯實養老金資產,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過渡
鄭秉文指出,老齡化是中國本世紀的“百年之慮”,而夯實養老金制度是百年大計。中央高度重視養老金改革,近年來密集發布文件。例如,2019年底中央頒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等。“歸納起來,我理解,這些文件和講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夯實養老金資產,即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他表示。
“根據‘艾倫條件’,社會平均工資與人口增長率之和(即生物收益率)大于利率時,養老金采取現收現付制更有效率,反之則應采取基金積累制。1979-2011年生物收益率高達14.6%,2012-2020年降至10.5%,但仍遠遠高于利率。同時,根據我中心預測,從‘十四五’開始,生物收益率逐漸下降,2021-2035年為5.6%,2035-2050年3.6%,建立資產型養老金體系的條件將逐漸成熟!编嵄闹赋,中央在這個歷史節點提出夯實養老金,說明養老金的人口紅利的消失,應由資本紅利予以遞補。
鄭秉文建議,“十四五”期間向“資產型”養老金制度過渡的具體工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基本養老金要盡快引入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建議將企業繳費劃出一部分進入個人賬戶,以增強繳費激勵性,這是做大第一支柱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金。建議適時實施資本利得稅,否則,水位低的90萬億元居民儲蓄不可能流向水位高的、個稅遞延的養老金賬戶。三是壯大基金規模。建議在窗口關閉之前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予以充實,并考慮擴大國資劃轉規模。總之,建立資產型的養老金體系是應對老齡化這個“百年之慮”的“百年大計”。(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