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那么,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研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一份提案中表示,沿用層層分解指標完成任務的行政性辦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難度很大。建議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以設立綠色賬戶為重點,爭取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微觀基礎上取得大的進展。
在劉世錦看來,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很可能推動我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方式的全局性重大變革。不過,他同時指出,促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在諸多方面還很不適應。其中,突出的問題是,環境治理、碳減排等主要靠的是行政性辦法,層層分解指標完成任務;綠色發展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還不能成為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原則進行的經濟行為。“沿用這一套辦法,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難度很大,即便勉強實現,也可能代價過高而不具有可持續性。”
針對上述問題,劉世錦提出,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盡快建立起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文明建設微觀基礎。建議以設立綠色發展賬戶為重點,爭取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微觀基礎上取得大的進展。
那么,如何以設立綠色發展賬戶為重點,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基礎?劉世錦從多個方面給出了進一步詳細的解釋,其中包括:
把工作重點放到發展方式轉型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微觀基礎的構建上。他提出,應當把補上與高標準市場體系相融合的生態文明微觀基礎這一短板,作為實現30-60目標的優先事項,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構建起生態文明建設微觀基礎的基本框架。
加快綠色發展賬戶的研究和完善。劉世錦指出,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綠色發展賬戶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GDP、生態資本服務價值、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由這些要素形成生態資本服務價值的資產負債表;把原先外部化的綠色收益和排放成本內部化,從而形成能夠反映經濟活動全口徑收益和成本的綠色發展賬戶;把綠色發展賬戶原理與投入產出表中的收入法計算方法相結合,建立起從全國和各級政府到企業、個人的綠色發展賬戶;“設立綠色發展賬戶的核心是科學界定并落實相關主體在綠色發展中的產權與責任,并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賬戶平衡,基本原則是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劉世錦還建議,可選擇若干綠色發展基礎較好、積極性高、創新意識強的城市或者其中一個區域進行綠色發展賬戶的試點。條件成熟時,再向更大范圍乃至全國推廣。
此外,劉世錦還提出,以綠色發展賬戶為基礎推動30-60目標任務的落實。“綠色發展賬戶建起來后,就可以把30-60目標任務合理、準確地分解到各級政府、企業和個人,形成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同時,也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經驗和重要動能。”劉世錦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張彥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