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國美國商會發布2021 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外資企業仍樂觀看待其在華發展前景。
報告稱,61%的受訪企業仍視中國為首選投資目的地,且對中國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報告指出,根據其調查的結果,并未顯示會員企業正在對其生產和采購計劃進行重大調整。有83%的受訪企業表示,它們沒有考慮將生產或采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Greg Gilligan)表示:“由于中國經濟復蘇相對迅速,加上拜登政府的上臺,我們的會員企業對其中國業務增長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此前,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2月24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我們國家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大幅躍升,2019年到了31位。我們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進一步推動營商環境的改善,落實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開展配套規章的“立改廢”,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實好外資企業投訴工作辦法,加大外商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持續推動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使外資在中國有更好的環境、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收獲。
在華美企對中國市場實現增長持樂觀態度
報告指出,出于對拜登新政府上臺后,政策環境將趨于穩定的期待,許多會員企業對2021年的雙邊關系走向相對較為樂觀。報告并發現,受訪企業中有56%在2020年有所盈利。
同時,34%的受訪企業表示,其在華營收較前一年有所降低,20%的受訪企業則面臨一定程度的虧損。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行業的財務狀況差異較大。來自工業和資源行業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對其2020年的營收狀況產生了正面影響,但消費行業則出現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營收下跌。
雖然受到疫情的沖擊,但中國也是 2020年全球唯一一個國內生產總值(GDP) 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使26%的受訪會員企業表示其2020年在華息稅前利潤率比其在全球的總體利潤率更高(2019 年的數據則為22%)。
此外,75%的受訪企業對其在未來兩年中國市場實現增長和中國經濟復蘇持樂觀態度,另外57%的企業亦對其盈利潛力較為樂觀,部分原因是中國在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速度相對迅速。
此前,中國美國商會在2020年5月就疫情對會員企業在華商務運營影響進行調查。結果顯示,44%的受訪企業預計疫情將極大地降低2020年的在華年度營收;而臨近年底,則僅有16%的受訪企業仍然表示存有類似的擔憂。
不過也要看到的是,疫情下挑戰依然存在。譬如,國際和國內出行限制以及持續的種種不確定性一直阻礙會員企業的業務決策,此外,許多公司被迫暫停招聘及對其他人力資源方面的限制,這些都被在華外企視為疫情對其業務運營最為主要的影響。
如前所述,需要提到的是,盡管面臨各種挑戰,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仍然對中國市場抱有信心。61%的受訪企業仍視中國為首選投資目的地,且對中國政府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同時,一些會員企業還將包括中國公司全球化、國內消費增長,以及中國領先的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因素視為主要商業機遇。
王文濤此前透露,去年我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增長4.5%,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他并指出,要繼續堅定不移擴大開放,這是最最根本的。
“要把2020年全國版的、自貿試驗區版的和自由貿易港版的三張負面清單落實好。”他說,“同時我們還要把已經發布的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落實好,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新版增加了127條,共享中國改革發展的紅利。”
在華美企未對其生產和采購計劃進行重大調整
盡管媒體間有關于供應鏈風險及脆弱性的一系列報道,但中國美國商會此次的調查結果并未顯示會員企業正在對其生產和采購計劃進行重大調整。
如前所述,83%的受訪企業表示,它們沒有考慮將生產或采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
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企業普遍認為,其在華運營上面臨的首要挑戰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等問題。
同時,這些企業也表示,可以看到中國在知識產權執法方面的改善,其報告的對知識產權泄露和數據安全風險方面的擔憂較近幾年有所減少。
此外,該報告還發現,有46%的受訪會員企業尚不確定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實施會對其業務和運營產生何種影響;28%的會員企業認為,《外商投資法》的實施對其在華運營情況有積極影響。
同時,有超過50%的受訪企業表示,會考慮長期采用“居家辦公”的戰略。這是中國美國商會連續第23年就中國商業環境對會員企業展開調查,其結果為中國營商環境的長期發展及走勢,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本次報告回收了商會近半數會員企業的反饋,詳細闡述了疫情對企業運營的影響,以及會員企業對知識產權、網絡安全等政策法規方面發展的態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