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爆發,實體商店已經關門。
在流量紅利消失之后,電商也迎來了倒閉潮。
在電子行業和實體行業大量倒閉的情況下,傳統企業如何發展?
接下來的十年,一定要記住以下三種模式!
一是新零售。
社會上的新零售。
實時社交型新零售。
1
純粹的電子和純粹的實體都會消失,未來想要生存,就必須玩轉新零售。
新型零售業的概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能具體怎么運用這一新型模式呢?
在實體店方面,要想建立新的零售模式,必須在線下基礎上,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打通線上和線下,同時與物流融合。
在我們打通線上和線下時,需要將實體店銷售的功能,變成體驗、引流,將顧客通過下線入口到店體驗引導到線上。
所謂線上指的是依靠第三方應用程序作為載體,與因特網做用戶連接,實現數字化轉型。
如果顧客到線下消費時,導購可引導顧客下載APP或收藏小程序。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客戶變為用戶,與用戶建立聯系,獲取用戶信息和數據,形成數字化資產。
與此同時,實體店還可以數據中臺,將CRM、ERM、ERP、OA等軟件上的信息孤島打通,實現整體運營的數字化。
最后可以依靠數字和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做場景升級,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場景,滿足用戶的購物需求,提升整體業績。
2。
自2021年起,實體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實現新零售的數字化轉型,這是未來的一種標志。
假如我們是傳統的連鎖店,想在未來快速發展,還需要在新零售的基礎上,加上社交電商模式。
“新零售”就是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打通線上和線下,數字化轉型,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并且社交電商是依托社交媒體工具,運用共享和分享經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銷售推廣環節中來,通過用戶的分享和傳播來實現業績裂變。
在新零售的基礎上,加上社交電商的雙翼,就可以實現裂變效應,放大用戶和業績。
例如,我們是一家連鎖零售企業,在全國有數千家商店(連鎖和自營),能夠通過實體商店為1-3公里外的顧客提供體驗和服務,其次是銷售產品。
在將下線用戶導入線上之后,商家可以通過線上場景驅動消費者進行二次購買。
這類復購無需離線,而是通過APP或小程序下訂單,通過同城快遞送到家。
于是連鎖企業想要提高業績,可以建立一套基于在線商店、共享機制的機制。
如此不僅實體店主可以借助網店來提升業績,而且只要是連鎖店的會員,還可以申請成為網店老板,在銷售環節上分享利潤。
然而,申請成為會員的這位店主,不必支付加盟費,也不必開實體店,只需擁有一部手機,在社交空間分享既可獲得收益。
現在很多人都把時間花在手機、社交媒體平臺上看內容、刷視頻。
然后當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到共享傳播中來時,就可以通過內容種草、社會傳播、社區分享等方式,提高整體客流。
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實體商店必須具備前置倉的功能。因此,用戶在線下單后,可以通過同城快遞員將其送到家,就像送外賣一樣。
3。
自2021年起,所有實體店都將不再以直播為特色,而是以網紅為特色。
但是實體要通過直播來提高業績,不能依靠公域的流量,而需要通過私有域的流量來實現。
根據社會新零售的運營邏輯,在我們招募了成千上萬的會員之后,我們每一次做私域直播,都會有數百萬精準用戶。
為什麼有那么多的精確用戶呢?
可想而知,如果每一個傳統的實體店老板(加盟商、直營店)手里都只有1000多個老客戶(精準粉絲),而虛擬店老板(會員)手中都只有1000多個私域粉絲,那也不過是上萬人而已。
每一次,我們都能在私域直播之前,通過社交裂變的方式,讓所有的店主在私域場景中分享直播活動。
不管是虛擬店主還是實體店主,只要參與直播分享活動,產生的流量都能得到獎勵,帶來的業績也能得到分成。
在生產能力過剩的時代,靠靠個人靠實體企業賣貨賺取差價已無可能。
所以,未來的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借鑒以上三種方法。只要有源源不斷的流量,就可以通過用戶分裂用戶,提高整體效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好品牌科技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