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全國“兩會”從來就具有風向標意義。今年“兩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審議“十四五”規劃綱要,其意義就更顯特殊。
沒有任何意外,最近幾天與“兩會”相關的話題、信息很多,各方解讀也很多。當然,西部菌最關心的還是城市、區域的發展走向。
仔細閱讀了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目前所公布的內容,并結合相關部委接受采訪時所釋放的信息,西部菌認為,“十四五”期間,區域發展有四大信號值得注意。
01
“愿落盡落”!
再造“一億人落戶”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曾明確,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到去年10月,根據公安部的統計數據,這一任務已經提前完成。但這并非是大規模人口進城落戶的終點。“十四五”期間,人口城鎮化還將迎來一個高峰期。
政府工作報告定下的“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就是: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明確: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財政市民化獎勵資金分配主要依據跨省落戶人口數量確定。
上述內容,再次重申了“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這意味著,未來絕大部分城市都有望實現“零門檻”和接近“零門檻”落戶。
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則是要進一步解決一些城市在放松落戶,和落實市民化待遇等方面積極性不足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落戶,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還給出了一個最新的說法——“愿落盡落”。
具體語境是: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處在60%—70%之間,所以這個階段還是一個較快發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轉型的關鍵期。要繼續降低入戶門檻,實現“愿落盡落”。
按照這一說法,未來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提升5到10個百分點。
以14億人口總量計算,這將涉及7千萬到1.4億的人口進城。與“十三五”時期的“一億人落戶”規模大致相當。
如果說過去是城市擇人,那么,在持續了數年的“搶人大戰”之后,人選城市將愈發成為主流。城市如何待人、留人,越來越成為核心競爭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預言:美國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是 21 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
現在來看,至少未來5年,中國城鎮化的“引擎”還將繼續快速運轉。
不過,請注意發改委的措辭——一個較快發展階段的中后期,也就是說,“十四五”規劃之后,中國城鎮化速度可能放緩。那么,未來5年,可能是那些想要靠人口逆襲的城市最后的機會。
02
從超大到大中城市,再到縣城
城市大分化開啟!
多數人還是關心,自己所在的城市未來到底如何?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已經劃出了重點。簡單說,未來城市的發展有三個重點區域值得關注。
首先,超大城市要推動“瘦身健體”。
具體是這樣說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劃定并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慎重撤縣設區。
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導過度集中的資源要素逐步有序轉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三是與周邊中小城市、郊區新城等聯動發展,通過推進交通一體化,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報,全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有6個,分別為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
還有十個左右500萬到1000萬之間的特大城市,如武漢、成都、杭州、南京等。
這些城市,西部菌認為,未來撤縣設區的可能性都將進一步降低。
而它們周邊區域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都市圈建設。
關于都市圈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有專門著墨: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這里透露兩點信息。一,都市圈,必須是圍繞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
二,判斷都市圈相關區域的價值,有一個標準,那就是“1小時通勤圈”。如果超過這個范圍,投資、置業都要慎重。
其次,大中城市則要完善功能。
要發揮大中城市綜合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生活品質。
這類城市應該是以少數二線和三線城市為主,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多數省份的副中心城市。
比如,四川的綿陽、宜賓、南充等;湖南的岳陽、衡陽等;湖北的襄陽、宜昌等。
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以及城市功能,這些城市未來都有一個“強身健體”的過程。
再次一級,則是一批縣城將迎來機遇:
縣城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h城是“鄉頭城尾”,是服務億萬農民的重要陣地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十四五”時期要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縣城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鎮化地區的縣城建設,合理支持農產品(000061,股吧)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加強邊境城鎮建設。
去年,求是雜志刊發的權威文章就提出:
我國現有1881個縣市,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之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聯系起來看,信號已經是非常明確。在大城市為王的時代,不是所有的小城市、縣城都沒有未來。相反,一批區位、潛力較好的縣城的價值將被重估。
簡而言之,未來超大、特大城市要優先發展周邊區域,“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大城市要增強自身的人口、產業承載力;一批縣城將脫穎而出。
沒有意外,未來的進城人口也將主要流向這些區域。
03
長江中游城市群官宣“第五極”?
未來城鎮化的重點,依然是城市群。
規劃綱要草案在“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方面提出:
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
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
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三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等級,看作是對主要城市群綜合實力的劃分。
不過,這與前段時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公布的4極,8“組群”,9“組團”格局有一些差異。
比如,長江中游城市群就與4“極”并列,這應該預示著綜合地位的升格。
值得一提的,草案在“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部分還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這一表述被普遍解讀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成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之后的“第五極”。
而點名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也是肯定了這兩大都市圈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領頭羊地位。恭喜武漢、長沙兩座城市的戰略地位站上新臺階。
根據“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分級,未來中部地區將依照綜合實力分別形成三大城市群——長江中游、中原、山西中部城市群。
中部崛起,值得期待。
04
一大波政策禮包將砸向東北
2019年底,求是雜志刊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文,其中提到:
2012年至2018年,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減少137萬,多數是年輕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發展活力不足。
由此提出——下一步,特別是“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的戰略性舉措,推動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
現在,答案來了。
規劃草案明確:
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其中,把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放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之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日前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回答“促進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方面有何舉措”一問時,有更具體的回應:
為進一步加強對東北振興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經國務院同意,在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下,建立了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
下一步……加快研究制定東北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
公開信息顯示,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于建立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的通知》。
這個通知加上最新的部委表態,釋放兩點信息:
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獲得國家層面的直接支持。
“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建立在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下,足見其分量。
二,東北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已經在路上,一大波政策禮包正在砸來。
當然,外界最關心的東北話題之一——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能否落戶東北,或也即將有答案。
MORE
往期精選
本賬號系
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商務合作、轉載開白聯系:
微信:hbdx1990xz(備注身份優先通過)
未經授權請勿擅自復制、轉載
區域丨地產丨財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西部城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