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視作“制造大國”,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汽車、智能手機都產自中國,然而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兩會期間發言時提到,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
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援引數據稱,2016至2019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份額達28%以上,而研發投入卻不足世界制造業研發投入的3%。
代表、委員們就我國制造業狀況、所存短板以及轉型升級重點等展開熱議。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在引領本次產業革命的物聯網、邊緣計算、云計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科技領域,中國與其他國家基本處于相同起跑線上。“有些方面我們可能還具有優勢,一旦這些先進的智能科技與中國體量龐大的制造業相結合,就為中國制造業補齊短板、突破創新、打響自有品牌提供了新的‘起跳板’。”他這樣說道。
我國尚處全球制造業第三梯隊
苗圩認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盡管中國仍然生產大量的消費品和工業產品,但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僅略高于四分之一。“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苗圩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
他表示,制約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還有很多,除了市場準入限制等因素,企業稅費負擔也依然較重,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強;但我國制造能力不強,關鍵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針對制造業目前的問題和短板,苗圩建議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新興產業領域、跨學科前沿領域的人才隊伍。
苗圩認為,應加快建設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深入實施教育“強基計劃”,培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要貫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讓從業人員有出路、有奔頭。
加強戰略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十四五”規劃納入了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神經科學和航空航天等七個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戰略領域,要求發展這些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并重申了中國提高大飛機研發、機器人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的愿望。
到目前為止,中國制造的民用飛機,大部分仍使用外國發動機技術。“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列出推動C919大型客機示范運營和ARJ21支線客機系列化發展,推進與C919配套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長江CJ1000產品研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商飛公司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表示,中國的C919飛機有望在2021年底獲得適航證,并向客戶交付首架飛機。目前東方航空(600115,股吧)已經簽署并確認一項購買5架C919噴氣式客機訂單。
“在大飛機的研制過程中,我們吸收了很好的技術,也把國際上頂級的供應商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吳光輝表示,“同時我們也注重國內產業的培育,我們通過大飛機項目成立了16個合資公司,這些合資公司都為我們大飛機提供相應的設備和產品。”
但吳光輝承認,C919飛機只是中國研制的第一個大型飛機,要對標國際上大型的和先進的制造商,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
全國政協委員、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認為,高端裝備制造的研發周期通常較長,研發風險較高,在早期研發最需要資金支持的階段往往難以盈利。他建議放松限制條件、增強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將符合國家重點關注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企業和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技術、產品國產替代企業,均納入特殊支持范圍,不受盈利情況等財務標準限制。
他提到,一些單位在招標采購等環節歧視性排斥國產裝備,人為抬高準入門檻,對國內研制企業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壁壘。對此,王均金建議國家制定政策,消除對國產裝備的歧視,鼓勵優先采用國產裝備,給國內廠商提供成長的機會。
先進科技與制造業結合
芯片等電子產品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成為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驅動的發展中,各國爭奪制高點的關鍵領域,這些零部件技術為智能手機、計算機、電信設備以及下一代電子產品提供支撐。自2006年我國部署集成電路重大專項科技以來,我國在集成電路基礎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技術得到了快速推進,自主研發的芯片已經在北斗衛星、超級計算機和其他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今年兩會上,在談到如何看待芯片“卡脖子”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表示:“半導體行業是一個人才、資金、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迭代快速,也是全球化競爭的產業,我們還有差距,需要加大加快投入力度。”
周玉梅相信,在舉國體制的優勢下,我國在關鍵“卡脖子”問題上一定會有更大的突破。“中國的芯片設計企業已經采用全球最先進的工藝設計,實現了麒麟芯片的制造,中國的芯片制造企業、芯片分裝企業已經進入全球同行業的前十。”周玉梅說道,“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 ‘十三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23.4%,過去5年,集成電路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安永戰略與交易咨詢合伙人葉亮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水平,不僅要看能否造出終端產品,更要看能否制造出用于制造產品的設備和創新能力。”
“從制造產品領域角度看,抓住未來需求的領域是核心方向,例如大健康、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電子消費品等。”他進一步說,“從價值鏈環節來看,緊扣研發,特別是工藝研發和母機(制造機器的機器)是核心;設備裝備制造也是需要重點攻克的領域。”
“我們正處于中國經濟轉型周期與全球技術創新周期疊加的歷史時點,第四次產業革命為中國制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楊元慶在建議中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