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物價運行持續分化。今年2月CPI同比下降,繼1月后,再度出現負增長;PPI方面,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影響,2月同比漲幅呈擴大態勢。二者“剪刀差”繼續擴大。
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顯示: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下降0.2%;PPI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1.7%,漲幅比上月擴大1.4個百分點。其中,以原油、金屬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給生產資料PPI帶來的上行壓力最為突出。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伴隨海外流動性加速、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持續復蘇,中國正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會影響國內工業品的價格水平,并將進一步傳導給終端消費者。
“不過,預計輸入性通脹引發一輪全面高通脹的概率不大,PPI向CPI的傳導效果也不會明顯。”伍超明稱,在PPI向CPI的傳導過程中,傳導效果會層層衰減,也會受到國內經濟基本面水平的影響。當下,國內經濟復蘇的供給端好于需求端。所以,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物價的影響有限。隨著政策刺激效應的退潮,國內經濟將從微熱向常態化回歸,需求面難以支撐高通脹。
CPI與PPI同比漲幅差距再擴大
今年以來,物價總體水平處于低位,同時,CPI與PPI同比漲幅差距持續擴大,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繼續分化。
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CPI 同比已連續兩個月落入負值區間。其中,去除食品和原油后的核心CPI也一度罕見地陷入同比負增長,1月和2月的漲幅分別為-0.3%和0.0%。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開年CPI增速偏低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其一,去年同期高通脹給今年CPI帶來了高基數,2020年前四個月CPI同比增速均超過3%;其二,受豬周期影響,今年上半年豬肉供給將會增加,供需矛盾將得到緩和,豬肉平均批發價會大概率走低,而豬價下降則會拖累CPI當月的同比漲幅。
2月食品價格由上月同比上漲1.6%轉為同比下降0.2%,影響CPI下降約0.05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擴大11.0個百分點。
商務部監測結果也顯示,今年以來,豬肉周批發價格已連續多周回落,從1月中旬(1月11日至17日)的每公斤47.47元,下降至2月底(2月22日至28日)的每公斤38.59元。1個多月里,降幅達18.7%。
伍超明認為,雖然價格指數基期輪換使得豬肉權重有所下降,非食品權重有所提升。但總體來看,豬肉價格仍然是影響CPI走勢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非食品價格方面,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商品價格產生了直接影響。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份,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3.4%和3.7%。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影響因素對于PPI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從環比來看,2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上漲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上漲4.9%,化學纖維制造業價格上漲3.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上漲2.1%,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45個百分點。
除了國際油價上漲,國際金屬類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成為拉動PPI環、同比增長的重要因素。從環比來看,2月國內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分別上漲5.9%、2.3%和1.5%,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24個百分點。
PPI漲幅會否向CPI傳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告訴第一財經,當前,國內部分大宗商品的對外依存度較高。受輸入性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PPI將明顯上漲。然而,由于國內消費端恢復偏慢,該因素對于CPI的拉動作用將較為緩慢。
他進一步分析稱,伴隨海外疫情漸趨好轉、各國財政刺激政策漸顯成效、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國際市場通脹預期正不斷升溫,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市場也開啟了上漲模式。在金融市場上,10年期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3月初已突破1.6%的重要關口,通脹交易的吸引力與日俱增。這或將加大今年通脹的輸入性風險,特別是對中國PPI的沖擊或將略超預期,時隔多年,工業品通脹可能會再度到來。此外,借由油價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傳導至下游的消費品。
例如,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和阿根廷大豆產量下降的影響,當前,國內植物油價格處于上行期。根據農業農村部消息,3月份,國際大豆消費需求強勁,全球供應偏緊,國際大豆價格高位震蕩。同時,國際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帶動國內食用植物油價格上漲。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于CPI和PPI的拉動幅度有差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在CPI方面,從上游原料價格傳導至下游消費品價格,需要通過居民消費進行搭橋。當前,國內居民收入增速相對較緩,國內消費復蘇仍待時日,居民的謹慎性消費傾向或會拉低年初的CPI,使得CPI和PPI的“剪刀差”持續。
他還認為,在PPI所體現的工業品價格方面,當前上漲態勢呈結構性而非整體性。其中,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明顯高于生活資料價格漲勢。隨著國際大宗商品供給端的改善,本輪PPI的結構性上漲將不具有可延續性。
在PPI方面,2月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3%,漲幅擴大1.8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2%,降幅與上月相同。
鄭后成認為,PPI漲幅向CPI傳導需要時間積累。受國際油價持續上行的影響,今年上半年,與能源相關的CPI將大概率上漲,這也將影響CPI的整體走勢。同時,隨著國內消費的逐漸復蘇,2021年CPI當月同比走勢將總體呈現“U”形。
王軍進一步指出,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疫苗的逐步推廣,今年國內的消費表現很可能超預期,物價上漲的壓力會漸趨明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