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景曦)今天(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應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政府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問題時,總理表示,要建設科技強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打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個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十四五期間,基礎研究占比將達8%
李克強總理指出,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還不高,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占到研發投入的6%,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到25%。我們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
基礎研究這一“根基”為何重要?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曾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技術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強大的基礎研究是我們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根基。
記者注意到,在推動基礎研究發展上,相關部門已有動作。2020年,科技部等五部門發布《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在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中突出支持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原創方向,持續支持量子科學、腦科學、納米科學、干細胞、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重點領域,針對重點領域、重大工程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關鍵數學問題,加強應用數學和交叉研究,加強引力波、地球系統科學、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等領域部署,搶占前沿科學研究制高點。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基本上增長了1倍,2019年達到了133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這一比例將在未來五年取得突破。在3月8日全國兩會第二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透露,今年將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爭取在“十四五”期間能夠使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左右。
總理從四個角度談科技創新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肖尤丹說,在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從四個角度談了驅動科技創新的動力機制問題,分別是:基礎研究、研發投入、創新主體和國際合作。“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研發投入是驅動科技創新的物質保障,創新主體是驅動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國際合作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
肖尤丹進一步解釋,一是重申了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強國建設的原動力。“打多深的基,蓋多高的樓”形象生動地強調了基礎研究對于我國科技創新的關鍵性、基礎性作用。
二是繼續優化全社會研發投入的規模和結構。一方面通過大幅提高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等政策手段,發揮市場力量,繼續擴大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研發投入,持續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大幅增加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優化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的占比,保證基礎研究資金投入穩定。
三是繼續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一方面在政策措施上更多使用市場化工具,更多通過稅收優惠等市場化普惠方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活企業研發活力。另一方面,改革科技管理體制,賦予和保障科研人員自主權,充分發揮我國各類創新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
四是正確把握自立自強與國際合作的關系。國際科技合作是實現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需求,是科技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封閉、斷鏈行不通。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景曦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世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