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閉幕。閉幕會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談到了科技創新,包括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不足,科研人員的自主權,科技創新除了政府繼續加大投入還需要社會廣泛投入等問題。
科技創新對我國今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過去的“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進展令世界矚目,其成果也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去年,包括嫦娥五號探月取壤勝利返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正在圍繞火星飛行,并將實現火星軟著陸從而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等,都十分鼓舞人心。
但也要看到,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還存在不少短板。李克強總理在上述記者招待會上的回答不但坦陳了短板,也提出了解決方案。
短板之一就是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還需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正如總理所說,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但我國在基礎研究的投入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還不高,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占到研發總投入的6%,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到25%。下一步,我國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是重要方向。
這包括財政資金的“硬投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將增長10.6%;同時也需要人才方面的“投入”。上個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涉及數學、物理學、力學等20個類別。
李克強總理說,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創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樹高千尺,營養還在根部。把基礎打牢了,將來就可以觸類旁通,行行都可以寫出精彩。
要實現科技創新方面更多的突破,體制仍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障礙。研發要靠人才,中國的人才資源是豐富的,重要的是筑牢基礎讓他們中的領軍拔尖人才脫穎而出,而不是讓科研人員把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只有心無旁騖搞研究,才能厚積薄發。
體制方面改革的另外一項內容,是讓科研人員享有包括經費使用等在內的自主權。在本次全國兩會上,“揭榜掛帥”這個詞引人注目。此前科技部相關人士也曾表示“揭榜掛帥”是“十四五”科技計劃項目改革的重中之重。英雄不論出身和資歷,“揭榜掛帥”能讓不同的創新主體在同一平臺上平等競爭,由此能激發更多創新主體的活力。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全社會在這個方面的投入,這當然也包含企業。創新還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十四五”期間政府會繼續加大科技的投入,同時也要更多依靠社會力量來加大研發投入。
從國外經驗看,財政投入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占比并不高,僅就基礎研究領域來說,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財政投入占整個基礎研究的比例不到50%,來自企業、社會力量、慈善基金、社會捐贈等的投入占比超過一半。但無論是科研人員的投入還是社會資本的投入,都需要建立一個通暢的利益回報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關舉措。這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