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為何選在阿拉斯加?將會談什么?專家: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邁出重啟關系“謹慎第一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日宣布,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此前一天,美國國務院也宣布了同樣的消息。
觀察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指出,這次會晤比此前預想的時間表有所提前,向外界釋放出謹慎樂觀的信號。會晤或將進一步厘清中美間“合作”“對話”與“管控”的三份清單,并有望重啟中美間高級別對話機制,其舉行本身和結果都將對中美關系下一步走向何方具有指向性意義。
談什么?專家:三份清單,一個機制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援引一名不具名的美國資深官員透露,美中官員將探討新冠疫情、氣候變化,還有多個雙方存在分歧的問題,包括香港、臺灣等議題,“目標是就國內政治的期許與計劃,以及國際、地區與全球性目標交換看法。”而布林肯則在推特上表示,雙方會談將涉及有深刻分歧的議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盡管雙方對會談的具體內容語焉不詳,但預計中美將進一步厘清雙邊關系的“總體框架”。他表示,中美關系中的所有議題都集中在三個“筐子”內:對抗、競爭與合作。此次會晤正是希望厘清中美關系的每個議題各自應被裝進哪個“筐子”。
“比如高科技、南海、臺灣等問題,或許將成為中美關系中非常危險的對抗性議題,這些矛盾我們不能期待在短期內解決;經貿、一般性科技、地區影響力,或將成為競爭性議題,相信雙方可以進行管控,并推動其成為良性競爭;而抗擊疫情、全球復蘇、氣候變化,料會成為合作性議題,雙方應開啟政策對表和交流,相信可以大有所為。”他表示,由于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會面或將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果,但相信其對重置中美關系將會起到一個基礎性作用。
據媒體公開報道,去年7月,王毅曾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建議,中美雙方可以一起捋出“合作”“對話”與“管控”三份清單,分別明確“兩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需要且能夠合作、不應受其他問題干擾的事項”“存在分歧但有望尋求對話解決的問題”和“因難以達成一致,故擱置而管控的難題”。
而在上月22日舉行的“藍廳論壇”上,美國多名前政府官員、政商界人士對王毅的這一提議給予回復,建議把“撤銷特朗普時代對中美正常交流合作多項限制措施”等列入“合作清單”,并就“推進中美經貿談判”“重啟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展開對話。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考慮到美方做出回復的人士包括美國前財長、前貿易代表、前助理國防部長等與當下美國政治圈仍有密切交集的人物,中美圍繞“三份清單”的隔空對話類似一次“1.5軌交流”,應是為此次兩國外交戰略領域高級別官員會面進行準備的一次“探路”。預計此次阿拉斯加會談也會圍繞“三份清單”進行。但他認為,美國的目光或許會更聚焦在競爭領域,而中國或將更關注合作議題。
不過,比起具體的議題,這次會議或許更容易取得的一項實質成果是中美交流機制的恢復和建立。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指出,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中美雙方有超過100個定期交流機制,但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相關機制已被縮減到不到10個。兩國有望在此次會晤后重啟定期交流機制。
李海東認為,此次的“2+2”高層會晤很可能成為中美未來四年一個相對固定的對話機制。他表示,此前中美之間的交流機制的層級和范圍往往較大,已不太適應當下復雜敏感的雙邊關系現狀。未來兩國或將更注重結果導向,更多采取小范圍、高級別的對話形式,決策層之間“對表”政策,避免誤判。
為何是阿拉斯加?日程安排的背后,有哪些考量?
據報道,此次會議的地點定在美國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安克雷奇距離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相當,也是美國高級官員跨越太平洋(601099,股吧)訪問時常用的經停站。
為什么雙方會選擇阿拉斯加作為首次面對面對話的地點?分析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較華盛頓,阿拉斯加是一個精心而謹慎的選擇。近年來華盛頓的政治氛圍已極不健康,尤其在對華政策方面日益極端化。對拜登政府而言,在華盛頓與中方會面將直接面臨諸多國內壓力,很難取得任何突破;而對中國而言,出于外交對等考慮,也不會答應前往華盛頓。
楊希雨認為,阿拉斯加在美國本土以外,政治敏感性較低,這是雙方在重設中美關系時邁出“謹慎的第一步”;而阿拉斯加也是當年中美開通直航時,因飛行技術限制中途必須經停加油的一站,在中美交流史上有特殊地位。“對雙方而言,這一地點的選擇既有技術意義,也有政治含義”。
“中間位置,相向而行,各讓一步”,美國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孫太一則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會議地點選擇背后的考量,他同時認為,這將有助于此次會議避開全球媒體的目光,以更低調、謹慎的方式舉行。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此次會面的時機。在官宣此次會晤前,美方外交上有一系列頻繁動作:拜登將在本周五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的領導人舉行線上峰會,被認為意在應對中國在亞太區域上升的影響力;而下周初,布林肯與防長奧斯汀還將訪問東京與首爾,媒體評論認為,這是拜登班子上任以來首個外訪活動,凸顯出其政府對亞太事務的重視。
李海東分析認為,布林肯的行程安排與拜登政府此前公布的“把恢復與盟友關系列為優先事項”的政策一致。但無論與盟友如何互動,中美關系仍然是美國亞太事務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議題,無法將其排除在外。而從訪問日韓的是美國國務卿和防長、而與中方會晤的是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安排來看,中美會晤將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
楊希雨告訴《環球時報》,在中美對話前,美國首先需鞏固同盟關系,并協調日韓與己方立場一致。這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增加自身與中方對話的“底牌”,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美國對中美關系的謹慎與重視,“準備充足再對話”。
會晤結果對中美關系走向具有“指向性意義”
多名觀察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兩國決策層面對面的會晤十分及時,甚至比此前預想有一定提前。會晤正值拜登政府制定對華政策的過程中,其舉行本身和結果都將會對接下來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具有指向性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美方率先單方面釋放消息,體現出拜登急于在外交事務上有所突破的迫切心態。“4月底是拜登政府執政100天的節點,而美國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也將在那時候發布,估計數據不會特別好看。倘若能夠在外交事務上給出較為成型的成果,將有助于其向國內展示本屆政府‘執政有章法’的形象。”
孫太一則認為,在時間上,拜登政府剛剛完成其執政首個百天內最重要的經濟刺激計劃的議案,這使得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第一次有喘息的機會去關注外交相關議題。
刁大明同時對《環球時報》表示,如果此次“2+2”會晤能在某些關鍵議題上達成默契甚至共識,中美有望在下一步繼續開啟更多工作層級的溝通。此外,此次會晤也在為更高級別的對話創造可能性。“如本次對話取得成果,且工作層能順利落實這些成果,未來兩國元首會晤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并有更好的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兩國高級別會晤的同一天,布林肯也在出席眾議院聽證會時指出,美方會向那些侵犯香港人權的人士采取行動,被認為向中方釋出強硬信號。而楊潔篪近日也在一場面向美國商界精英的線上研討會上公開劃下紅線,警告臺灣、香港、西藏、新疆等議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是碰不得的”。
“布林肯一手‘橄欖枝’一手‘大棒’的姿態是一種典型的美式競爭態度,即和中國對話歸對話,但不能讓中國超越美國”,楊希雨表示,無論策略如何變,“美國的這一目標從來不會改變。”
分析普遍認為,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中美關系的發展將充滿了謹慎、反復的試探和摸索,可以期待一些積極信號的出現,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為雙方關系定下基調。安克雷奇會晤,只是中美“大國探戈”的第一支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