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國給地方政府舉債設了“天花板”,實行限額管理。近些年地方債新增限額規模逐年攀升,但今年卻首次出現下降。
根據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限額擬為44700億元,比上一年下降2600億元。這是自2015年以來地方債限額管理以來,地方新增債券發行限額首次下降。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近些年地方債規?焖倥噬绕涫侨ツ隇閼獙σ咔榈胤叫略鰝幠4蠓鲩L約53%。政府投資力度加大有利于經濟穩定,但去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率逼近國際警戒線區間下限(100%),風險也在累積。隨著經濟穩步恢復,為了防范財政風險,今年赤字規模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都有所下降,確保財政可持續性。
在全國兩會期間解讀今年財政政策時,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今年將持續完善政府債務管理,保持政府部門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既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又為今后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預留政策空間。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告訴第一財經,與前兩年相比,一般財政赤字和專項債規模,均較2020年有所回落,但遠高于2019年水平。財政政策退出方向明確,仍保有較高赤字規模,重在保就業民生,并非維持高強度政府投資。
地方新增債券限額有所下調,但地方債監管力度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成為今年的財政工作重點。
中央財經大學溫來成教授告訴第一財經,目前政府顯性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地方債風險主要來自隱性債務,尤其是當前一些地方仍然違法違規舉債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因此,下一步隱性債務風險治理成工作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吉富星教授告訴第一財經,從兼顧穩增長與防風險看,今年預算報告在地方債管理上,一方面強調規范、適度舉債,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緊抓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風險源——“隱性債務”這一牛鼻子,強調遏制違規舉債、抓實風險化解工作。
吉富星表示,從債務規模與效率有機協同看,一方面針對經濟逐步恢復常態、財政收入將恢復性增長,但地方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這一形勢,舉債規模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但比2019年仍有所提高,以對沖各類不確定性風險;另一方面,更注重債務資金的投向和績效,將資金用在刀刃上,并與各類資金協同發力,發揮債務資金的結構性效益和引導撬動作用。
預算報告還表示,今年要落實省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債務風險負總責的要求,指導督促地方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積極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毛捷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抓實隱性債務化解的一大關鍵在于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目前平臺公司轉型面臨不少挑戰,應分步分類逐步推進,一方面持續改善宏觀環境,如完善央地財政關系和政府投融資體制。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微觀機理,比如在嚴格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打破個別地區、個別融資平臺的剛性兌付預期,使政府信用回歸市場信用。
上海財經大學鄭春榮教授告訴第一財經,總體上看,2021年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適度增加,擴張力度不大。預計2021年底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務總和將達到5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4%,保持了較為溫和的擴張趨勢。從國際比較來看,今年底預計我國政府負債率仍遠低于歐美主要國家,風險安全可控。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