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馬普托3月13日電通訊:中非農業合作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記莫桑比克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
新華社記者聶祖國
“我的大兒子還有一年大學畢業,學費就是我從萬寶掙的。”44歲的米拉格雷·馬辛格是莫桑比克加扎省賽賽地區農民,復員老兵出身的他跟記者接觸時略顯含蓄,但一提起“萬寶”,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馬辛格所說的“萬寶”,即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其前身是中非最大水稻合作種植項目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由中非發展基金投資、中鐵二十局管理,集水稻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由莫桑比克政府撥劃2萬公頃可耕地供開墾,通過合作種植方式,帶動周邊農戶開發8萬公頃土地種植水稻。
合作種植目的是讓當地人積極參與到水稻種植全過程,學會先進的種植技術,并在收獲后將稻谷交售給萬寶公司加工銷售。其中主要的翻耕種植和收割由項目墊資并使用機械進行作業,加上農資投入和技術培訓,可保證糧食產量,當地合作戶能夠真正得到收益。
馬辛格是目前參與該項目的500多位合作種植戶之一,也是當地傳播中國水稻種植技術的“示范戶”。
“以前我只有一間茅草屋,這座水泥房子是后來蓋的,家電和家具也是用在萬寶賺的錢買的。”馬辛格帶記者參觀他的家,自豪不已。
馬辛格說,他以前的種稻方式非常原始,不懂育苗、沒有機械設備,靠天吃飯。5年前,他主動申請加入萬寶項目,承包了2公頃土地。5年來,他最大的感受是,糧食產量有預期,收入也隨之增加。
59歲的瑪爾塔·蒙德拉內談起自己加入項目后的收獲也是娓娓道來:“萬寶帶我們播種、操作農機,教我們日常進行灌溉、排水、施肥、除草和驅鳥等田間管理,還提供設備協助我們收割。”蒙德拉內最初參與合作種植的土地是1公頃,現在已擴展到5公頃,去年一年通過項目種糧所得是以前靠種菜賣菜收入的4倍,也遠高于莫桑比克農業領域最低工資標準。
蒙德拉內的子女不在身邊。靠著種糧收入,她照顧著7個孫子和孫女。“我有了自己的銀行賬戶,蓋了新房子,交得起水電費,還買了一些雞鴨來養。”
同馬辛格一樣,蒙德拉內也注意到,合作種植的稻田能更好地抵御氣象災害。他們都表示,過去如果遭災,往往顆粒無收;如今,萬寶的地總能保障收獲。
“以前,我們農戶的自種地平均產量是每公頃3噸糧食,現在的合作種植地平均可以達到每公頃7噸,甚至9噸。”加扎省農業廳廳長拉蒂福說。項目給當地帶來的收益“巨大”,其中糧食產量提高和農民收入增加是最直觀體現,而長遠來看,收益遠不止于此。
拉蒂福說,項目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中國水稻種植技術培訓轉移和幫助水稻產品對接市場,加上賽賽地區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業生產活力,并將有力助推莫桑比克農業發展。(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