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次測試,將手機的生物識別技術推到了輿論的封口浪尖。研究人員首先拿到攻擊目標的照片,然后用優化算法生成對抗樣本,然后把貼紙裁下來,貼在眼鏡框上就可以通過接受測驗手機的人臉識別系統。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大部分手機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都是2D人臉識別,也就是基于二維平面成像的人臉識別,由于二維平面容易被復刻,其安全性相對較低,如果是3D人臉識別,也就是三維立體識別技術,則會比較難破解,因此未來3D識別技術將是企業的“主戰場”,而潛心布局生物識別技術多年的歐菲光(002456,股吧),也正向著行業領頭羊的地位一步步前進。
歐菲光對生物識別領域的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當年歐菲光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指紋識別模組工廠;2017年,歐菲光開始著手布局3D感知技術;2018年其3D Sensing產品實現全系列量產。目前歐菲光的三大主營業務為光學光電,微電子以及智能汽車,其中微電子業務主要就是由指紋識別,3D感知,以及壓電傳感三部分構成。
雙線布局TOF和結構光 歐菲光3DSensing模組出貨量穩步提升
深度3D傳感技術根據工作原理可以分為三種:RGB雙目、TOF和結構光。其中RGB雙目技術算法要求高,并容易受光線影響,在較暗或者高度曝光的情況下效果都非常差,因此很少被采用。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TOF和結構光,而歐菲光自2017年布局3D Sensing領域之時,就同步研發了結構光方案和TOF方案,專利數量接近200個,并率先實現了結構光3D Sensing模組和3D TOF模組的量產,2020年1-9月,歐菲光的3D模組業務持續增長,出貨量為0.79億顆,同比增長38.96%,市場滲透率和出貨量顯著提升,是目前國內3D Sensing模組的主力供應商,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具備兩種路線的3D人臉識別模組量產能力的廠商,客戶包括了人們熟知的國內主要手機廠商,以及其他非手機廠商。2020年底,歐菲光 與PMD&IFX攜手為掃地機領域開發的ToF 3D方案成功搭載在掃地機器人上,實現前置ToF攝像頭與高精度傳感器的融合,可通過精確計算和智能感知,快速實現對障礙物的測距和避障,避免卡困,更加的智能化。
得益于歐菲光的創新技術,掃拖機器人通過搭載應用于無人駕駛領域的ToF 3D測距避障技術,利用前置ToF攝像頭與高精度傳感器協同合作,智能測算空間,快速實現對障礙物的測距和避障。同時該技術從光子層面進行探測,感知精度較紅外提升10倍,可以更清晰識別掃地機近距離周邊環境,完美規避常規避障掃地機和AI避障掃地機避障被線纏繞無法移動的問題。
市場廣闊 歐菲光3D感知業務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目前3D Sensing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已開始滲透,消費電子領域的應用主要以智能手機、AR眼鏡為主,行業保持高速發展。除此之外,其他應用場景還包括門鎖、門禁、支付等人臉識別類,智能家居、體感游戲等體態識別類、以及掃地機器人應用的導航定位類。
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域,3D Sensing技術的滲透率提速明顯。據Deutsche Bank數據,2017年3D Sensing模組在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僅為3%,而2020年滲透率約達到38%。
不過,將3D Sensing技術從可選推向必選的關鍵是AR生態、人機交互、即時通信、智能家居、機器人、自動駕駛輔助等領域。例如,若不搭載3D Sensing,AR技術則無法體現近大遠小的特征,虛擬與現實的3D交互將失真。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3D Sensing市場規模仍有從百億邁向千億的上升空間。YoleDéveloppement的數據顯示,全球3D成像與感知市場2019-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從50億美元上漲至15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20%。3D感知也正逐漸從手機前置往后置擴展,由于結構光的測量距離限制,后置的3D感知方案是以ToF技術為主。Yole的3D成像與感知報告顯示,前置ToF方案很快就會被后置的數量超過,并且后置ToF技術的市場滲透率會在2025年達到42%;總體3D感知攝像頭在智能手機中的采用率會在2025年達到約70%。而目前在3D Sensing模組領域,歐菲光已經具備和全球主要廠商競爭的能力,隨著未來深度3D感知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歐菲光也有望憑借其技術積累享受市場快速擴張帶來的高速成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