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18日電 3月18日,由中新經緯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天眼查舉辦的第七屆財經中國V論壇在北京開幕。其間,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通過視頻發言提到,“十四五”時期,未來的企業需關注數字化、綠色化、全球化三個特點。
魯政委認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的5年乃至15年的發展提供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也給出了很多工筆畫式的描述。
在此背景下,聚焦未來的企業,魯政委認為需要關注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數字化。他提到,電商在中國迅速興起,讓我們看到數字化的步伐極大地加快。但這些都只在To C的領域,也就是普通消費者的領域。在To B的領域,也就是企業和企業間、企業和政府間的數字化發展得還很不夠,有很大的空間。
魯政委提到,這輪疫情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和啟示。壓力在于,很多線下干得很好、場景式的企業,過去不需要線上渠道,生意也做得很不錯。但是疫情來了,人員無法在線下聚集,這些只有線下業務的企業立刻就出現資金和業務的斷流。
“所以經過這一輪疫情之后,可能所有的企業,都會意識到其實需要線上和線下同時發展。甚至還有一些企業覺得,不一定太需要線下,但是一定需要線上,這就是要極大加快企業數字化的意義。”
他還提到,To B領域里蘊含新的增長點。因為無論是數字化還是綠色化,還有很多領域和技術沒有完全實現突破。這就給很多研發類、科創類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我們股票市場的注冊制為這一切的大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時代背景和平臺,只要你在某一個環節、某一個領域有硬的技術突破,那么你都能夠非常方便地進行IPO。”魯政委表示,這些資本市場的資金,將能夠更加有效地支持企業創新,這是一個巨大的不同。
未來的企業第二個需要關注的特點,就是企業的綠色化。魯政委提到,最近兩年一個非常突出的變化,就是全球主要的經濟體都承諾了碳中和的問題。我國也承諾了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他認為,“前”字意味著,2030年和2060年是碳達峰和碳中和最后的時間點,很可能需要提前實現。
他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全球潮流,是因為目前的經濟是建立在上一輪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業革命基礎之上,是一個高碳的經濟模式。“極端地說,幾乎每一種經濟活動都會或多或少地排放出溫室氣體,那么對于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技術路徑的選擇、技術的進步等等,都需要充分地考慮碳中和的前景。”
魯政委指出,現在碳中和還有很多技術領域有待開拓、推進研發,這些也可成為企業未來攻關的一個新的方向。如果企業不關注這些,那么在轉型過程中,未來額外施加的碳排放會帶來一些成本壓力,從而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難。
未來的企業需要關注的第三點就是始終要有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市場、審視自己。
“雖然前幾年我們經歷了全球貿易領域保護主義的回潮,經受了史無前例的貿易摩擦,但是全球化大潮是勢不可擋的。”他認為,國際市場其實是國內市場的延伸。
魯政委提到,需要通過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來實現內外部市場的一體化。
他提到,過去很多企業是專門做外貿的,產品不向國內市場供貨,有的企業同時服務國際和國內市場,但使用兩套不同的標準和生產體系。疫情以及貿易壓力讓企業發現這種模式有一些困難。因為在國外銷售的企業要立即轉到國內來,有一些標準和銷售的合法性問題不能立刻轉化。如果實施“同標同線同質”,對企業來說,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就是一樣的,因此,企業一定要有胸懷天下的視野。
現在,市場不再是某一個省的市場,也不再是單一的國內市場,要以全球的視野來看待未來的發展。魯政委說,中國目前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一旦成長為中國最成功的企業,那同時也將成為全球市場中,所屬領域里非常重要的企業。
財經中國V論壇是中國新聞社旗下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舉辦的系列活動,此前已成功舉辦了六屆。第七屆財經中國V論壇圍繞“‘十四五’:未來的企業”這一主題展開,吸引了數十位學界、企業界人士參會,共同探討未來企業發展新機遇。本屆論壇期間,還舉行了“未來的企業”系列報道和圖書出版項目的啟動儀式,該項目由中新經緯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發起。(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