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紀錄片」這把火從2020一直燃燒到了2021,如果說在2020是時勢造英雄,那么2021的「全民紀錄片」則有了幾分主動出擊的意味。從《溫暖的一餐》《余生一日》到《比V中國》《溫暖的聲音》,「全民紀錄片」正越來越靠近視聽中心,你認為#全民紀錄片在改變些什么?#
"
作者|子夜
作為守候在行業身邊的人,總樂見行業有新的蛻變、新的邁步,在繼往開來中尋找新的發力點。
2020年的紀錄片行業出現了新的蝶變,而關于2021年紀錄片行業的預見,筆者曾在《傳媒1號×紀錄中國|預見2021紀錄片:暖春將至?》一文中有所闡述。
在過去一年,受疫情風波影響,各行各業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變化。而「全民紀錄片」正是在這起風波中橫空出世。
《溫暖的一餐》《余生一日》《戰「疫」24小時》……這些頗為新奇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民間奔涌的「紀錄」力量。
從全民觀看到全民紀錄,「全民紀錄片」的春天或許正蓄勢待發。
「全民紀錄」的火是如何「燒」起來的?
何謂「全民紀錄片」?
在筆者看來,全民紀錄片強調通過多元用戶協作完成紀錄片創作。簡言之,它的內容來自網民提供,它的拍攝對象也是網民自身。
全民紀錄片的概念并非由我們首創,在國外,早已開啟了關于全民紀錄片的探索。
2010年,為慶祝YouTube 五周年,英國著名導演凱文·麥克唐納在2010年7月24日向全世界號召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網民拍攝下自己一天的生活瑣事。
邀請發出之后,制作方收到了來自YouTube上的八萬多人進行投稿,一共獲得了將近4500個小時的素材,最終經過導演遴選、剪輯與配樂,成為了我們看到的首部「全民紀錄片」——《浮生一日》
這種新奇的紀錄片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紀錄片制作思路,通過聚合互聯網上的UGC內容,再經由PGC的匯總、合成與加工,不僅打破了地理的、物理的藩籬,壓縮了成片時間、制作成本,更是實現了不同時空受眾在同一界面的情感交織,引起大眾的心靈共鳴。
時隔十年,凱文·麥克唐納再次執導的《浮生一日2020》將于2021年在YouTube上映。YouTube表示,在這次征集計劃中一共收到了來自191個國家65種語言的30多萬份提交,時長數千小時的視頻片段。
而在我國,「全民紀錄片」的氣焰卻是由疫情催生而來。
疫情之下,能量釋放——
2020年疫情席卷而來,彼時的許多時間節點成為了值得記錄的時刻。但囿于疫情防控與感染風險,專業的紀錄片攝制受到阻礙。于是,在疫情的助燃下,全民合拍的紀錄片由此催生。
2020年2月9日,由優酷和大象記錄聯合發起的「余生一日」紀錄計劃,邀請疫情中的普通人拿起手邊的設備,拍攝自己在「任何時刻」或獨處,或與家人、戀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
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0人加入改拍攝計劃,這些普通人的紀錄素材經過專業人員處理,構成了一部全民紀錄片《余生一日》。
無獨有偶,SMG紀錄片中心與新浪微博聯合發起#武漢日記#與#真實記錄真情守護#雙話題征集活動;顒悠陂g,共征集到優質視頻素材量超3000條,經過挑選與編輯,制作成了首部全民合拍抗「疫」題材長紀錄片《溫暖的一餐》。
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秧紀錄智能大屏、中國紀錄片網聯合發起了《戰「疫」24小時》活動,也征集到大量由網民投稿的抗疫微紀錄作品。
主辦方從中選出優秀作品,并根據不同主題、內容、地域以及表現形式等,進行合成制作及統一包裝,整合后的節目每期時長10分鐘左右的全民微紀錄片《戰「疫」24小時》。
疫情之后,火花繼續——
在疫情逐漸降溫之后,UGC模式點燃的火花并未隨之湮滅,而是有了新動向,「全民紀錄片」的序幕似乎剛剛拉開。
2020年10月,新華社聯合快手發起「夢想V計劃」全民主題影像征集活動,力邀全民參與、全民記錄、全民定義、全民見證夢想實現的喜悅瞬間、勝利時刻,來自快手的8539名用戶進行了視頻投稿。
在去年年末,這部全民合作的紀錄片《比V中國》正式上映。紀錄片中既有傳統工藝的手藝人、帶著國徽去開庭的法官,也有直播帶貨的牧民、漁民等。與其說是紀錄片,更像是全民畫卷。
而在2021年開年,新華社與網易云音樂、快手聯合發起面向全平臺的「聲音」征集計劃,以打造首部全民聲音紀錄片《溫暖的聲音》。
放眼未來,或許更多的全民紀錄片將會登上舞臺。
長視頻的UGC時代已來?
「全民紀錄片」的興起,不僅意味著是紀錄片行業的新蝶變,對整個長視頻行業來說,也是一種蘊含生命力的新可能。
一直以來,長視頻在UGC方面的實踐并不算順利。
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用戶生成內容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諸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長視頻平臺,它們所倚重的卻是專業制作內容。
這種區格,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之一,在視聽體驗上:
長視頻的內容時長更長,敘事也較短視頻更為復雜,與觀看短視頻時的游離式體驗不同,長視頻需要觀眾花費較長時間與較多精力進行沉浸式體驗。
而這種體驗產生的前提是長視頻內容必須具有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表現在主角、畫面、劇情、服化道等多個方面,同時吸引力的構建往往不是單打獨斗的結果,而是需要多個部門甚至多個機構通力合作。
但UGC創作者往往是個人單打獨斗,或是小型團隊,因此在長視頻的觀看體驗營造上UGC內容顯得力不從心。
由于UGC內容制作較為粗糙,因而當UGC內容在長視頻平臺面對觀眾時,往往無法給觀眾提供舒適的視聽體驗,導致點擊量較低。故而,對于長視頻而言,發展UGC內容既非擅長,亦非優選。
之二,在制作模式上:
長視頻的時長、畫面、構思、劇本等制作元素,對制作者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技巧成本、經濟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這正是UGC模式的軟肋所在,對比短至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短視頻體量,長視頻無疑相當于是鴻篇巨制,專業技能的短板限制了UGC創作者進行長視頻的創作。
此外,目前長視頻平臺對用戶創作內容的扶持力度并不高,相較于短視頻的即時回報,長視頻的商業回報周期要更加漫長。在低投入高回報的短視頻與高投入低回報的長視頻面前,UGC創作者選擇前者的理由也可窺見一斑。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對短視頻平臺海量的UGC內容,長視頻平臺只能望而生嘆。
不過「全民紀錄」這種模式的興起為長視頻的UGC模式打開了一個缺口,通過拆解目前市面上的「全民紀錄片」,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制作邏輯:平臺聚合多元用戶生產內容,再經專業創作者把關、合成、編輯,最后再由平臺進行商業化包裝與推廣。
在這種模式下,長視頻被拆卸為無數UGC創作者可勝任的短視頻內容。并且,專業創作者并不僅僅是素材的整合者,對于這些用戶生成的內容,專業創作者是「可控」的身份:
經由專業創作者的把關,避免了涉及紅線的內容出現;經由專業創作者的合成與編輯,確保了內容的視聽體驗;經由專業創作者的包裝,確保了成片的熱度和曝光度。
因此,這種模式也可以說是平臺、專業創作者以及UGC創作者三方的共謀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從更大的層面講,全民紀錄片的這種新玩法、新模式或許會帶來影視行業的新蝶變。
那便是「全民+X」模式的新景觀——
全民紀錄片變傳統的觀眾為積極互動的創作者,而這正與社交媒體環境下受眾的消費升級不謀而言。
在新興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再局限于被動輸入,也熱愛主動輸出。全民紀錄片正是為受眾的積極參與提供了一個可利用的渠道,為影視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全民+X」模式。
除了「全民+紀錄片」,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全民+綜藝」「全民+影視劇」「全民+電影」等「全民+X」內容會陸續出現。
而這種「全民」也與我們之前通俗意義上的「全民」不同,這里的「全民」強調的不僅僅是全民觀看,更是全民參與。
是下個「風口」or是一陣「風」?
回歸到紀錄片行業,全民紀錄片這種新興模式究竟是曇花一現的一陣風還是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值得一究。
在機遇一維——
其一,「全民紀錄」正成為主流與商業合謀的新模式。從《比V中國》《溫暖的聲音》看,兩部全民紀錄片的背后都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合作的身影。
對于主流媒體來說,全民紀錄片因為民眾的參與性,正成為聚合民眾共識、書寫國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對于商業平臺來說,有了主流媒體的背書,全民紀錄片既能為其引流,也能增其美譽度。
主流力量與商業力量的強強合作,勢必會為「全民紀錄片」帶來更多的熱度。
其二,「全民紀錄片」存在很大的內容挖掘空間。全民紀錄片強調了民眾的廣泛參與,因而需要考慮到民眾文化水平和媒介素養的高低,這必然導致短時間內其在制作上是「低準入」而非「高準入」。
而「低準入」的內容正與目前「低準入」的視聽消費習慣相契合,在美食、美妝、健身、運動等國民度較高且民眾接觸度較高的領域,仍有大片的空間等待「全民紀錄片」的探索。
其三,「高卷入」帶來「高收視」的可能性。這一點仍是源自全民紀錄片的本質,從發起內容征集到內容制作再到成片上映,用戶都在深度參與其中。對比影視作品的單向投入,全民紀錄片則是雙向投入:制作方與網民共同注入心血。
這種雙向的投入注定了全民紀錄片對于網民來說是一種「高卷入」的作品,它不僅是供觀眾觀看,也需要觀眾投入成本、構思制作。等到成片上映,這樣一部通力協作的作品甫一開始就擁有了一批忠實「自來水」。
通過網民的自發分享、造勢,在不斷的交際關系裂變中,全民紀錄片的高收視率、高點擊量有了更可靠的保證。
存在諸多機遇的全民紀錄片,未來之路也并非毫無風險。
在隱憂一維——
之一,在投資方面。
傳統紀錄片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前端的視頻平臺的商業投資、廣告商的投資,以及后端的IP運營、票房分賬。
但對于全民紀錄片來說,商業變現之路并不明朗。作為一個文藝新物種,它缺乏可供參考的商業變現經驗,對于投資方來說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而后端的IP 運營、票房分賬方面則取決于該紀錄片能否出圈。
之二,在內容方面。
全民紀錄片的內容仰賴互聯網網民協作式參與,但目前我國網民的水平參差不齊,并非所有網民提供的內容都能作為全民紀錄片的素材。
并且,形色各異的網民在提供的內容中摻雜了個人的情感因素,而這些都會影響到后期紀錄片的整合以及紀錄片整體的觀感。
之三,在人才方面。
對于傳統的紀錄片從業者來說,全民紀錄片的模式意味著他們要與觀眾的角色發生互換。他們需要對收集的UGC內容進行把關,并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這些帶有不同個人特征的素材進行整合、編輯,以符合觀眾期待。
這種角色的互換意味著紀錄片從業者需要工作內容的打破以及固有思路的打破,能否勝任這種角色,對于一直以來習慣了扮演導演一角的紀錄片從業者來說并非易事。
新物種、新模式、新玩法總是會讓人眼前一亮、心生期待。因為,「新」代表的可能性不止局限于未知,也在于突破邊界、取得進步。
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也正需要這種新的血液來煥發生機、激發活力。
因此,筆者由衷希望這種「全民紀錄」,或者說是「全民+X」模式能在2021有一番照樣讓人眼前一亮贊不絕口的新作為。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
《浮生一日》:眾籌式紀錄片的成功之作
https://mp.weixin.qq.com/s/_npOwUEfrcoEB5Fix6LF1w
我們一定會勝利 ——《戰“疫”24小時》為您呈現從抗疫到復工復產的全民記錄
https://mp.weixin.qq.com/s/TrIBxnaYKB5Q57U-fBJ5oQ
張賚,金嘉楠,吳喆.首部全民合拍抗疫紀錄片是如何誕生的——從《溫暖的一餐》看平民題材紀錄片的創新[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0(02).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傳媒1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