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制丨闌夕
HUB做對了什么?
今年“兩會”上,“加快數字化轉型”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關鍵詞,有關數字化的提案更是層出不窮。兩會之外,主流企業也紛紛開啟數字化探索。這就不免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到“協作辦公”領域:協同辦公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站,相當于為復雜的齒輪組涂上潤滑劑。尤其是在線辦公場景激增的后疫情時代,專業的協同辦公能力幾乎是所有企業不可或缺的拼圖。
就在近期,會議平板行業領軍品牌MAXHUB發起了開工節活動,向參與企業提供免費獲得會議平板的名額,以此完成數字化時代的“空中加油”。這臺平板的神奇之處在于,它不僅拿下了中國500強企業會議室的“半壁江山”*, 自2017年全球發布以來,已經連續4年蟬聯國內商用平板行業銷量銷額第一*。眼下的開工節活動中,搜狗、OFFICEZIP、寰圖、無憂精英網等知名企業干脆來了一波集體種草。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MAXHUB究竟有哪些“人無我有”的特質?又如何把這種特質與各行各業無縫銜接?
今天不妨來研究一下這個品牌的成功之道。
1
會議平板背后的“效率革命”
幾乎所有成功的智能技術都會掀起一場“效率革命”。
就像蘋果IOS系統提供了同時期手機無法比擬的的流暢度和應用擴展能力,改變了智能手機格局、特斯拉以自動駕駛能力為技術之錨,指向了未來出行方式新的可能性,MAXHUB會議平板的革命意義在于軟硬一體化的智慧辦公解決方案,為混合辦公時代注入了新鮮血液。
去年下半年起,微軟、谷歌等大廠宣布永久允許員工在家辦公;歐六大銀行有超33萬人開始常態化的“在家辦公”;國內也有不少公司開始嘗試更加靈活的辦公管理機制。與之對應的,企業內部溝通協作的復雜性卻大大增加。
傳統模式下,員工之間以物理意義上的會議室為樞紐完成信息交換與推進工作。而混合工作制在此基礎上需要消耗更多資源:
會議接入階段,傳統模式只需要參與者抱著筆記本前往會議室,做到“守時”即可。混合工作制下,會議的“阻力”類型憑空多出不少。如新員工首次接入的學習成本、不同終端解決調試問題、軟件兼容性的時間成本等。
正式會議階段,傳統模式可以借助“小黑板”等即時互動工具,高效完成信息交換和創意發散。但在線上線下混合會議中效率會大打折扣,公司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會議室里的參會者討論的熱火朝天,通過遠程接入的參會者卻全程閉麥。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視覺互動工具,導致解釋成本過高。
作為公司正常運轉的“超級節點”,會議的質量和深度會逐漸映射到市場競爭層面。正是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噪音,最終成為企業的“效率殺手”:每個參會者的細小問題都會因為“人等人”被無限放大,每次低效會議產生的副作用都會影響到下次會議的進度。
MAXHUB恰恰快人一步發現了這些痛點,重塑會議場景。
從產品層面看,MAXHUB的七款V5系列平板圍繞標準會議、商務會議、休閑會議、老板辦公室等細分場景進行了精細化定位,加入屏幕共享、內容筆記一鍵獲取、即時書寫和智慧投屏功能,還能夠在會議過程中持續關注“發言人”的變化,給予放大特寫。
基于這些創新功能,MAXHUB成功填補了一般視頻會議欠缺的四要素:定制化、信息交換、情緒流動和推進力。
定制化的軟硬件能力,讓參會者能夠快速明確會議主題和類型,通過統一的平板終端“閃電接入”會議。免去了軟硬件調試、筆記整理等干擾因素,做到“掐頭去尾”時刻保持最佳狀態,聚焦會議主題。
信息交換能力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是對存量信息進行互通共享,助力多方參與者系統性的消化已知內容,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其二是激發靈感創造增量信息,通過MAXHUB內置電子白板、多人同屏書寫隨時捕捉創意火種,群策群力實現“從0到1”引爆會議目標。
情緒流動是會議的靈魂。一場參會者毫無情緒波動的會議,往往會陷入“集體沉默”甚至偏離主題。MAXHUB“視角跟隨發言人”的功能,能夠給予發言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儀式感,無形之中解決了視頻會議的情緒缺失問題。
推進力,是區分會議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一場有價值的會議“牽一發而動全身”,每個參會代表在散會后都能明確下一階段工作任務,并將核心信息帶回各自的項目組、團隊指導工作。MAXHUB提供了高效的投屏交互方式,雙向書寫批注的遠程協作體驗,能夠協助與會者清晰梳理目標,做到自始至終把握全局層層遞進。
如今MAXHUB發起的“效率革命”已經得到全球數十萬家知名企業的全情參與,你可以在騰訊的會議室、唯品會的走廊輕松找到MAXHUB的設備。正如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是商業競爭的一部分。”作為一項新型商業基礎設施,MAXHUB本身不具備進攻性,但它為企業提供的競爭加速度卻在用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戰局。
2
放大場景價值,創造“關鍵先生”
MAXHUB對企業的賦能并不局限于會議場景,他更像一位提升業務容錯率、放大商業價值和場景能力的“關鍵先生”。
事實上,每家企業、每個團隊都有各自的關鍵先生。他們或是經驗豐富或是天賦異稟,總能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商業價值。超額完成業績的銷售冠軍、面對任何業務需求都能輕車熟路的銀行客戶經理,亦或是兼顧專業和統籌能力的醫院護士長...
用通俗的話說,他們是團隊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取得聯系的人。不過正因為關鍵先生有不可替代性,經常會導致一種尷尬情況:一旦他們因工作交接、休假等原因暫離崗位,就有可能讓原本暢通無阻的業務流動陷入擁堵狀態。
3
有沒有可能把“關鍵先生”變成
可復制的數字化能力?
MAXHUB正讓想象變成現實。
在銀行,MAXHUB結合場景特性打造了智慧廳堂營銷、智慧信發、智慧會議等新金融網點解決方案。任何一個業務人員都能在MAXHUB的助力下化身“關鍵先生”:通過一鍵發布、實時更新功能獲取最新活動政策;借助一鍵傳屏、觸控書寫完成產品講解推薦;獨立舉辦產品沙龍高效獲客;為客戶遠程連線專家答疑解慮。目前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中,已有30余家金融機構接入了MAXHUB的金融行業解決方案。
在線下門店,MAXHUB能夠讓銷售人員“變身”產品經理,輕松輸出可視化的產品陳列方案和效果圖。比如在TATA木門門店,銷售可以根據客戶的偏好在MAXHUB上生成實景3D圖和720度視角的家居搭配方案。這種升級版的銷售服務能力既有利于銷售的訂單轉化,又能在無形之中完成連帶銷售,從木門銷售過渡到“全屋商品”銷售,為門店提供了多元化收入空間。
在醫院,MAXHUB讓醫護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得到解放,有了更多精力關注患者護理和家屬答疑工作。配備MAXHUB的醫院能夠實現全鏈路的數字化互聯互通,無論是對患者的信息獲取、健康情況時時掌控,還是工作交接、聯合會診,都變得比以往更具效率。
能夠為各行各業持續打造出“關鍵先生”,主要得益于MAXHUB的“深井思維”:把會議場景開發到極致后,MAXHUB仍在縱深發展。結合與客戶深度合作積累的經驗和數據,形成各垂直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MAXHUB在做的事情,本質上是將“屏幕”作為視覺交互入口,把技術手段、場景思維、數據化的經驗沉淀進行高度集成和前置處理。這與Salesforce前首席科學家J. P. Rangaswami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一家企業若想加速已有任務,就要盡可能的縮短獲取、處理信息和決策之間的距離。MAXHUB的出現,讓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數字化鏈路暢通無阻。運營者們自然有余力去做好重要決策,同時更好的關注客戶情感訴求。
當人人皆可成為“關鍵先生”,企業的提速目標也就不難實現了。
4
“數字化”下半場,關注人的力量
數字化轉型上半場,是把線下場景的功能屬性平移至線上;下半場則要致力于,讓原本不能輕易標準化、數字化的環節也被激活,以此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俗的說就是做好“人”的數字化,讓每個員工能夠不受限制的迸發靈感、在信息通道上傳遞價值,而不是被數字化工具的條條框框困住。
在MAXHUB之前,市場出現過很多“想當然”的辦公協同工具。它們硬生生把辦公協同變成了員工的“噩夢”:原本的協同機制被“外行人”給出的替代方案搞成一團糟;一些無意義的功能憑空增加了工作量。舍近求遠的代價是不斷打消著員工積極性,最終讓數字化轉型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形式主義。
從這個角度看,MAXHUB的成功關鍵在于始終關注“人”與“服務”。
背靠視源股份(002841,股吧)這個由60%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大廠”,MAXHUB有強大的技術驅動能力,卻沒有走向“唯技術論”的陷阱。在產品研發迭代過程中,MAXHUB有完善的用戶調研與產品轉化機制,以此來確保用戶的聲音能夠在產品上得到“回響”。
每年高達數千次的調研,能夠讓產品保持活力和敏感度,還讓公司擁有了開發專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的能力。所以MAXHUB總能快速融入企業的員工生態當中,就像人們會自發使用微信、百度搜索一樣,MAXHUB也有“看得見”的工具價值。
Facebook早期員工王淮認為:不斷發展、改進公司的內部工具,可以極大提高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這樣既改善了整體協調,又減少了整體開支。從他的話中不難看出,“工具文化”的核心邏輯不是無意義的炫技亦或是替代人力資源,而是“以人為本”的科技杠桿。
這正是MAXHUB開工節在業內得到積極響應的原因所在,一項“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雙贏策略:對于MAXHUB而言,自己的產品理念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市場認知和自傳播。對于合作伙伴而言,MAXHUB的產品優勢已經在500強公司得到了充分驗證。攜手MAXHUB必然能讓數字化轉型邁出堅實有力的第一步。既有降本提效的實際意義,又能為企業提供轉型路上的經驗輸出和信心支撐。
有理由相信,MAXHUB將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打造智慧辦公“起步區”。一條通往“數字中國”的高速路,正式通車。
數據來源:
*MAXHUB內部營銷數據
*《AVC Revo-中國大陸商用平板市場研究報告-2020Q4&全年》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闌夕。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