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記者 | 劉杰
綠島風多家經銷商竟主要銷售其他品牌的產品,其還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被監管機構處罰,這說明其品牌管理存在很大問題。此外,其存貨金額巨大,期后銷售比例不斷下降,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卻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難免令人對其存貨產生擔憂。
綠島風主要從事室內通風系統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為客戶提供智能化、定制化、一體化室內通風系統解決方案。其主要產品覆蓋新風系列產品、風幕機兩大品類,品牌名稱為“NEDFON綠島風”。
目前,綠島風已成功通過上市委會議,準備提交注冊。經過層層問詢和信息的不斷披露,其越來越多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其中包括產品質量問題、品牌形象問題,營收增長問題、財務數據問題等諸多方面,而這些問題亟須公司在上市發行之前一一厘清。
“綠島風”商號竟成別人的“嫁衣”
綠島風主要以經銷的模式對外銷售產品,報告期內(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境內經銷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超過8成,這就需要綠島風對經銷商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以防出現惡性價格競爭、售假串貨、不正當使用品牌等銷售行為,若經銷商出現不良行為,無疑會對綠島風的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經銷商中使用“綠島風”商號的共5家,分別為合肥綠島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南京綠島風工貿有限公司、青島綠島風通風設備有限公司、鄭州綠島風商貿有限公司、西安綠島風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綠島風向上述經銷商銷售產品的金額分別為926.05萬元、1885.06萬元、2062.23萬元、667.56萬元,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在4%左右。
而上述經銷商中,除了青島綠島風通風設備有限公司僅代理綠島風產品外,其他經銷商則還代理了其他品牌產品,比如說南京綠島風工貿有限公司銷售綠島風產品比重僅為5%,比重相當小,剩余則為其他品牌產品。而西安綠島風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鄭州綠島風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綠島風產品的比重也分別僅為30%、45%,比重還不足一半,只有合肥綠島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該比重為60%,但仍有4成為其他品牌。
綠島風經銷商竟然為別人做“嫁衣”,這著實令人難以理解,對此,綠島風解釋為“上述經銷商使用發行人商號主要是為了便于銷售發行人產品及進行市場推廣。”然而,如此說法恐難站得住腳,因為上述經銷商的銷售重點根本不在綠島風的產品上。
而綠島風之所以放任之,讓經銷商濫用自己的品牌,恐怕與其品牌知名度不夠有關,若經銷商從綠島風品牌賺不到足夠利潤,就不得不兼營其他品牌產品來維持生存,如果綠島風對經銷商管理過嚴,要求過高,導致經銷商大幅減少,最終影響的會是其自身的業績。
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非以綠島風產品為銷售核心的經銷商卻冠以“綠島風”的商號,若其因為其他品牌產品出了問題,引起消費者的誤解,那么很可能會累及綠島風商業信譽,給其品牌帶來不良影響。
產品質量“亮紅燈”
說起品牌管理方面的問題,除了對經銷商的管理外,企業產品質量則是影響企業品牌形象最核心的內容。倘若產品的品質不過關,一旦爆出問題,不僅會面臨監管處罰,更重要的是會砸了企業自己的招牌,而綠島風產品就曾因為質量問題遭到處罰。
2019年10月2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19年電風扇產品(網售)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效性抽查結果的通告》(2019年第38號),認定綠島風型號為“FE-40C 85W 220V~50Hz 400mm”的強力扇的不合格檢測項目為:“1.器具缺少功率、頻率;2.穩定性10°翻倒;3.標志和說明”,由認證機構撤銷其該型號產品的強制認證證書。
于是,2020年1月9日,臺山市市監局向綠島風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臺市監處字〔2020〕25號),認定其2019年8月9日至10日生產的落地扇質量抽檢不合格。最終,對其罰款40674元(與涉案貨值相同),沒收不合格產品247臺,沒收違法所得254.25元,并責令其停產不合格產品。
綠島風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無疑會對其品牌造成不良影響,而這恐怕也是綠島風諸多經銷商不以綠島風產品為主,而是同時選擇經銷其他品牌產品的原因之一。
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恐有不足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綠島風的存貨金額分別為6955.60萬元、9598.68萬元、9111.96萬元,9943.67萬元,是其流動資產中占比重最高的資產,其中主要以產成品為主,其中產成品占存貨的比重在五成左右。大量的產成品囤積無疑會增加存貨跌價風險,一旦產品跌價,則企業需要計提大量的存貨跌價準備,面對大量存貨,綠島風這一風險顯然也不低。
具體來看,綠島風的主要產品為新風系列產品,報告期內,該系列產品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66.53%、70.47%、71.72%、68.55%。然而,目前該系列產品出現了大幅降價,2018年該系列產品售價為135.29元/件,2019年降低至124.16元/件,同比下降8.23%。如此大幅度的下調價格,也側面反映出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綠島風的產品優勢并不突出,不得不大幅降價,來獲取市場份額。
而產品大幅降價,意味著存貨跌價風險的提高,然而,面對大量的存貨,綠島風對存貨計提的跌價準備比例卻明顯低于同行業公司平均水平。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報告期內,其可比公司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平均值分別為1.18%、2.68%、7.33%、5.80%,而綠島風的計提比例分別為0.96%、1.64%、2.82%、4.70%,各期均遠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相較來看,綠島風存貨跌價計提比例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存貨長時間難以銷售,隨著新產品的上市,此前庫存舊產品還存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而綠島風存貨的期后銷售比例也在持續降低,報告期內,其期后銷售比例分別為91.36%、76.43%、65.68%、59.20%,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意味著其存貨恐出現了滯銷的風險。
其存貨期后銷售越來越差,與其較低的存貨訂單支持率不無關系。報告期內,其在手訂單對庫存商品的支持率分別為9.82%、13.74%、15.36%、27.21%,即便在比率較高的年份,其存貨在手訂單支持率也不足三成,因此綠島風囤積的大量存貨也令人擔憂。
收入真實性存疑
截至2020年上半年,綠島風的經銷商多達300家,其中,經銷商銷售規模在50萬元以下居多,為232家,占比達77%,且位置遍布在全國各地,較為分散。其經銷商的這一特點,增加了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數據的核查難度,據問詢函顯示,會計師事務所實地走訪經銷商客戶為53家,報告期內,覆蓋經銷渠道收入比例分別為73.29%、74.61%、69.52%、62.17%,這意味著還有占經銷渠道收入三、四成的經銷商未能實地核查。《紅周刊(博客,微博)》記者核算其營收與相關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發現存在數千萬元的勾稽差異,因此,綠島風的銷售收入真實性存在疑點。
據招股書顯示,綠島風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4.30億元,其中,其境內收入3.82億元,適用于13%的增值稅稅率(注:自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至13%,故按月分段估算),境外收入4773.97萬元不涉及增值稅,推算出當年其含稅營業收入約為4.82億元。理論上,該部分含稅營收將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量的流入以及經營性債權的增減。
2019年,綠島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金額為4.54億元,由于其預收賬款變動較小,無需考慮該因素影響,將其現金流入金額與含稅營收相較少了2833.59萬元,理論上,會導致本期經營性債權同等規模的增加。
進一步來看,綠島風2019年末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合計為1882.62萬元,2018年末前述相同項目的金額合計為1410.11萬元,相較之下,2019年僅增加了472.51萬元,這比理論應增加額少了2361.08萬元,占其當年凈利潤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綠島風當年有2361.08萬元含稅營收沒有相關現金流以及經營性債權的支持,不排除存在虛增的可能。
(本文已刊發于3月20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