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晉暉
“漸進”是我國即將推出的延遲退休方案的關鍵詞。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我國將在未來五年之內,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其中,“彈性實施”是延遲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人社部透露,延遲退休不會搞“一刀切”,不是規定每個人必須達到延遲后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而是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近日就延遲退休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我國需引入“彈性退休”機制,在未來設定的“法定退休”年齡之外,再設定2個“彈性退休”年齡供老百姓(603883,股吧)選擇。“彈性退休”機制是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內容。
“十四五”實施延遲退休
第一財經:“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提出要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你認為我國今年有可能推出延遲退休的方案嗎?
鄭秉文:今年能不能推出,這要看中央統攬全局的最后決策。人社部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在延遲退休方案正式推出之前會公開征求意見。也就是說,要先公開征求意見,然后在吸納意見的基礎上再推出這個方案。所以,今年能否推出來要看何時向全社會公布方案、征求意見。但不管怎樣,我可以肯定地猜測,“十四五”期間延遲退休肯定是要實施的。
本來,“十三五”規劃中已經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但當時時機還不成熟。我覺得“十四五”是一定要實施的,因為“十四五”時期,中國的人口有幾個拐點,老齡化壓力非常大。
第一財經:你對漸進式延遲退休持什么樣的態度?
鄭秉文:很多年之前我就主張延遲退休。我之所以這樣態度鮮明,是因為我覺得退休年齡太低,尤其與國外的情況進行比較之后更感覺到這一點,覺得延退是大勢所趨。
我國養老金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激勵性較差、實際繳費結果與真實情況存在很大差距、退休年齡很低等,所以我覺得實施延退政策是遲早的事情。
延遲退休的關鍵是“漸進”
第一財經:延遲退休方案出臺后,新舊退休制度如何能實現平穩銜接?
鄭秉文:政策的銜接非常簡單,關鍵的關鍵就是“漸進”。只要是“漸進”的,政策就能銜接上,不是“漸進”的、顯得很“突兀”,就很難銜接上。漸進地實施延退,把延退的年齡稀釋得很薄,各個群體在感覺上都沒什么影響,就不會產生抵觸。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美國總統里根是1981年上臺的,他覺得美國當時的退休年齡65歲太低了,應該提高到67歲。所以兩年之后的1983年,他就簽署了一個提高退休年齡的法案,決定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提高這兩歲,是從1983年開始張羅簽署法案的,可執行是什么時候呢?是2002年。也就是說,預備期長達20年之久,給全社會以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是第一個“漸進”的表現。
第二個漸進的表現是每年只延遲2個月,非常分散,對人們的生活沒啥大影響,甚至沒啥感覺。
第三個漸進的表現是把推遲的這兩歲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65歲提高到66歲,用了5年時間,從2008年開始實施66歲退休,在這個66歲的平臺上又“引入”了一個長達12年的“喘息”期,然后再開始第二個階段,就是從2021年開始向67歲“進軍”,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每年再提高2個月,一直到2027年完全實現67歲退休。這樣算下來,從2003年到2027年,把提高的兩歲分散在24年的時間里,漸進得讓人感覺不出來。
引入“彈性退休”機制
第一財經:其他國家的做法對中國來說有什么啟發呢?
鄭秉文:當然,美國的“漸進”做法對中國來講有點不太適用。比如,美國從1983年簽署立法到實施,中間有20年的“預告期”,而我國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提出這個問題了,全社會在十幾年前就有了這種心理準備,所以這個“預告期”實際上已經有了十幾年,目前就無須那么長了。
再比如,美國只提高2歲,而中國目前的實際退休年齡和法定退休年齡都太低了,如果完全按照美國的做法,估計要持續上百年,這也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美國的做法畢竟告訴了我們“漸進”很重要。中國的“漸進”既不能像美國那樣分散在上百年里,但也不應太激進了,應采取一個多措并舉的綜合辦法,
比如,我強烈主張要“引入”一個“彈性退休”機制,簡單講,就是在未來設定的“法定退休”年齡之外,再設定2個“彈性退休”年齡供老百姓選擇。
比如,一個是“延長退休”年齡,在設定65歲為法定退休年齡之外,再設定67歲為“延長退休”年齡,允許那些身體好、有意愿的群體再多干兩年,條件是退休金比法定退休金稍高一些。
另一個是“提前退休”年齡,就是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前,再設定一個63歲可以退休的選擇,退休金比法定退休年齡稍微低一些,讓那些愿意早點退休回家帶孫輩的群體多一個選擇。所以,引入“彈性退休”機制也是“漸進”的一個方式。
換句話說,把提高的年齡分散到上百年里不太現實,但我國可采取多措并舉的辦法,其中,引入“彈性退休”機制就可以“抵消”一部分來自分散不夠充分的壓力,所以“彈性退休”機制也是“漸進”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內容。
第一財經:你覺得引入“彈性退休”機制的這種方式在業內已經形成了共識嗎?
鄭秉文:我想,這正是中央決定要把延退方案公之于眾、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主要目的吧,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達成社會共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