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點擊上方「小炒說」→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有人說,當今世界的和平,其實是大國競爭帶來的“核平”,也就是核威懾使得各個大國必須保持克制,從而間接維持了全球和平。
1
危機悄然降臨
50年代末,美蘇的核武器總量/戰略核彈頭)對比為(27000/5000):(3600/300)。美蘇可從本土打到對方的洲際導彈對比為200:50。美國另有剛成軍的5艘“華盛頓”級核潛艇,每艘可攜帶16枚射程1850公里的“北極星”(Polaris A-1)中程導彈,可藏匿北冰洋、日本海海底對蘇聯構成潛在核威懾,而蘇聯當時還沒有相應的對抗措施。
基于以上極具優勢的核力量,1959年美國又在意大利、土耳其布署了45枚“朱庇特”中程彈道導彈,距離莫斯科僅約2000公里,進階形成對蘇聯公開的強大核威懾。這令蘇聯極為惱火,也為日后的古巴危機埋下了伏筆。
美國在歐洲部署導彈時,不曾想到,自己的后花園出現了重大變故。1959年1月,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黨推翻巴蒂斯塔政權,成立了古巴共和國;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終于得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1962年7月,卡斯特羅訪問蘇聯,蘇聯開始秘密向古巴運送導彈。
直到10月14日,兩架美國U2飛機從南向北飛過了古巴西部上空,確認了古巴的導彈裝置,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導彈核武器。
這下美國就不干了。
10月15日至16日期間,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得知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核武器的消息時,都大吃一驚,16日召開會議時,肯尼迪說:“我們肯定已經錯判了他們的意圖,這對我來說是個該死的謎。”
事實上,早在9月,蘇聯向古巴運送武器和部隊的事實就已經被美國情報部門偵查到,也同樣是在九月,蘇聯通過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和公開申明表示蘇聯只是提供了防御性武器,不包括核武器。由CIA事后披露的《古巴境內軍事實力增長》(1962.9.19)的報告,蘇聯在古巴的軍事基地更可能是導彈潛艇基地,而不具備核威脅,因為這不符合蘇聯一貫的行為模式,并且需要很大的冒險意志。
國務卿幫辦喬治·鮑爾10月3日在眾議院委員會上作證時說:“蘇聯運送給古巴的武器是基本的防御裝備,并不會使古巴具有進攻美國或北半球其他國家的能力。”
所以,“古巴導彈危機”的焦點并不是導彈,而是導彈核武器。
再來看看“社會主義陣營”的早期決策過程。
美國在加勒比海的軍演早在4月就引起了蘇聯決策層的關注,認為美國有入侵古巴的明確企圖,這時的古巴剛剛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當赫魯曉夫在聽了國防部長馬林諾夫斯基關于蘇聯可打擊美國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進展的令人沮喪的報告后,說:“為什么不扔只刺猬到山姆大叔的褲襠里呢?”(俄語里“褲襠”和“state”同音)。
“我們不想挑起戰爭,我們只想嚇唬他們,用古巴來鉗制美國。”赫魯曉夫的這句話在后來得到了驗證。
赫魯曉夫還給古巴高層開了個玩笑:“你不需要擔心,美國那邊不會有大動作。要是發生什么情況,我們會出動波羅的海艦隊。”
但此時的卡斯特羅并不認為美國有入侵的明確企圖,他甚至連蘇聯的常規導彈都不想部署(不想加大美國干預的風險),更別說核武器了,而且請求赫魯曉夫簽署正式的共同防衛協議,像美土協議一樣。
赫魯曉夫的“莽撞”是比較明顯的:蘇聯參謀部認為赫魯曉夫的計劃如晴天霹靂,因為參謀部只做過常規戰準備,沒想過部署核武器。但赫魯曉夫并非一味沖動,實際上,就保護古巴而言,蘇聯確實沒必要部署核武器,但赫魯曉夫的腦海里顯然不只有小小的古巴,他還算計著美國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他講過一個山羊的故事,大體上是雖然討厭山羊的氣味,但還是得努力習慣。“希臘、土耳其這樣的北約國家,就是山羊,蘇聯忍受夠多了,現在應該讓美國也嘗嘗這樣的滋味。我對毀滅世界沒有興趣,但如果你們想地獄見,悉聽尊便。”
于是,當古巴贏得社會主義革命時,赫魯曉夫就迫不及待地運送導彈和核武器。
但是,與常規武器的對峙不同,核威懾太恐怖了,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它沒有任何中間選項。所以,它經不起一點點錯誤,或者說,一個極微小的失誤也可能造成核戰爭。
正因如此,赫魯曉夫認定美國不會也不敢有過激反應。
真的會這樣嗎?
2
鷹派美國的再現
在16日的美國內閣會議討論中,每個人都沒有心理準備。高級官員回憶說:“我們在光著屁股的時候被逮個正著。”肯尼迪總統與其說是驚訝的,不如說他是震怒的:“他們不能對我們這么做。”他還收到了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司法部長)偷偷遞過來的一個條子:“我體會到東條英機在策劃珍珠港偷襲時的感受了。”
會上,大多數人認為空襲古巴導彈基地是唯一的辦法。
比如性格暴躁而非常高傲的空軍總司令李梅,曾經轟炸過東京,在會上直接說說:“把它燒了。”,“如果世界上只剩兩個美國人和一個蘇聯人時,美國就贏了。”
只有少數人認為沒有必要作出反應。
比如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認為打贏核戰爭是一個偽命題,要三思而后行。
肯尼迪總統沒有表示明確意見。
會議每天都在緊張進行中。
雖然鷹派占大多數,但隨著討論的逐步深入,他們在打擊方式上出現了分歧,打擊目標是僅限于導彈發射場、還是包括蘇聯軍事人員、還是直接大規模軍事打擊,打擊方式是先軍事封鎖,還是直接進行空中打擊。
李梅主張先下手為強,?說:“封鎖和政治上的行動只能導致戰爭,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解決辦法,結果只能是戰爭,趁還有軍事優勢時應當快速打擊,不能像慕尼黑綏靖政策一樣邪惡。”
幾番開放討論后,那些大多數因為憤怒而主張進攻導彈基地的決策人,逐漸意識到,突襲也不能摧毀所有的核導彈,美國承擔不起一點點風險。
羅伯特·肯尼迪在《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提到:“隨著交談的深入,隨著總統提出探索性的問題,人們的想法再次發生了變化。有些人的想法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從會議開始時贊成空襲,到離開白宮時變成了根本不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根據事后披露的錄音帶,肯尼迪總統在18日和19日就已經逐漸放棄了對導彈突然襲擊的主張,于21日做了最后決定,不直接談判,也不直接軍事行動,但必須震懾蘇聯。那就是,軍事封鎖。
22日,在內閣會議結束的第二天,肯尼迪向全世界廣播,美國要軍事封鎖古巴,并做好了一切軍事打擊的準備。在電視里,肯尼迪直接提出不容回旋的要求:
“除了撤除古巴境內現有的那些導彈力量以及停止導彈發射場的建設外,我們什么也不會接受。”
美國說到做到,動員了防御反擊所用的所有軍事力量,載有核彈頭的美國轟炸機盤旋在古巴附近的上空。
這種軍事級別完全超出蘇聯的預計,赫魯曉夫感到震驚。
赫魯曉夫感到震驚是有原因的的。
在1961年的柏林問題和豬灣事件的交手中,赫魯曉夫都以極限施壓和強硬的外交手段贏得了對美的勝利,赫魯曉夫并不對其部下掩飾只要給肯尼迪施壓肯尼迪就會退讓的想法。赫魯曉夫曾經向夸口,蘇聯能像生產香腸一樣生產洲際導彈,他的工程師兒子謝爾蓋聽了之后大為詫異,因為知道這不現實。“我們只有兩三枚,你怎么這樣吹噓?”“要讓美國人信以為真,”赫魯曉夫回答,“這樣的話,他們就老實了。”
赫魯曉夫這次是打算故技重施,用強硬手段迫使美國退讓。在肯尼迪開會的5天中,蘇聯就表現得非常平靜,延續既有的節奏,繼續準備將大量中程導彈運往古巴。
在這期間,原本定于18日的肯尼迪總統接見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的會面并沒有取消,肯尼迪愿意作出美國政府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但蘇聯并不承認自己已經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事實:“蘇聯的唯一目的是向古巴提供糧食,防止饑饉,并提供了一些防衛武器。”他在當天給克里姆林宮發回的報告聲稱:
“美國人對蘇聯援助古巴的勇氣感到震驚,美國幾乎不可能對古巴采取軍事冒險行動。”
赫魯曉夫認為自己吃定了美國。
所以,當他在22日看到美國高強度的軍事部署和強硬的回應時,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美英這樣的盎格魯國家,在國際外交上的表現總是給人一種印象,他們喜歡磋商,不喜歡舞刀弄槍的。這其實是錯覺,一旦自己的本土利益受到威脅,他們比誰都敏感,比誰都強硬。一艘游輪被擊沉,美國就從一戰的旁觀者迅速變成參與者;失去一個珍珠港,美國就要以舉國之力參加二戰;為了遠在天邊的馬島,落日黃昏的英國,也要豁出去與阿根廷干一仗。
赫魯曉夫顯然不了解美國,不了解歷史。
3
美國逼退蘇聯
赫魯曉夫本想讓華盛頓大吃一驚,但最后自己卻是吃了一驚的人。
蘇聯的決策層由赫魯曉夫一人領導,重要決策都來自蘇共中央主席團、外長葛羅米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鷹派)。對于赫魯曉夫的吃驚反應,由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的回憶可知,赫魯曉夫確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驚嚇,他的工程師兒子謝爾蓋則大呼:“完了,列寧的心血要毀于一旦了。”
馬上從震驚狀態恢復的赫魯曉夫,打算再施壓一把,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導彈的速度,賭注就是世界核戰,當然赫魯曉夫也無意發動核戰,他只是想逼迫美國就范。
23日,肯尼迪在美洲國家組織開會,寫信給赫魯曉夫,表明美國不愿向蘇聯船只開火,請對方遵守有法律效力的隔離措施,并將于24日上午十點實施軍事隔離,所有進入古巴海域的船只,都要接受檢查,否則就擊沉。
針對美國越來越升級的軍事威脅,赫魯曉夫會怎么選擇呢?這個時候20多艘裝有導彈的蘇聯艦艇和一艘裝運非軍用物資的貨船“布加勒斯號”正在前往古巴,同時大西洋中還有四艘狐步級潛艇,距離古巴只有三天行程。
接下來兩國領導人的賭博:美國完成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之后,蘇聯艦船會不會進入封鎖線?美國會不會開火?
整個世界屏住了呼吸,蘇聯外交官那天在私底下開玩笑,說已經想好了墓志銘:“蘇聯外交官葬身于自己國家的炸彈,并長眠于此。”
24日上午,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全面封鎖古巴海域。與此同時,美國導彈部隊全部奉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導彈在發射臺上聽候指令。
但蘇聯艦隊依然在前進。
十點二十分,蘇聯艦隊最前面的“加加林號”和“科邁斯號”兩艘船出現在隔離線幾海里之外,已經肉眼可見,中間還有一艘蘇聯潛艇。
接下來,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不安:美國航母艾塞克斯號將要在十點半截停一艘蘇聯艦船。
劍拔弩張!核戰爭一觸即發!!
《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如此記載美國內閣的極度緊張:
“總統抬起了手,捂住嘴巴,他的雙手展開又竄成拳頭。他的臉拉長了兩眼露出痛苦的神色,幾乎顯得失魂落魄。我們互相瞪著會議桌對面的人。有片刻功夫,我感覺好像周圍一個人都沒有,連總統也不在場了。”激烈的討論后,十點二十五分,海軍情報官送來情報,蘇聯艦艇返航了。“每個人又看起來煥然一新,仿佛地球停轉了片刻,此時重新轉了起來。”
一直到十點二十五分,白宮才收到報告:“加加林號”和“科邁斯號”兩艘艦艇停止了前進。七分鐘后,另外20多艘蘇聯艦艇也停止前進或者返航,6艘F級攻擊型潛艇浮出水面。
箭在弦上的美國海軍終于松了一口氣,全世界也松了一口氣。肯尼迪在白宮告訴記者:“告訴你們個好消息,那些船已經安全了。”
美國媒體宣稱,赫魯曉夫在最后一刻被嚇到了,因為他在對視游戲中眨了眼。后來還有一種解讀,蘇聯艦隊在10月23日就已經掉頭了,只不過60年代的技術需要分析一夜,24日上午才將結果匯報給白宮。攔截命令下達的時候,兩艘船離航母已相距500英里,根本沒有辦法攔截。
無論是23日掉頭還是24日掉頭,在美國毫不退讓的軍事威脅下,赫魯曉夫率先“認慫”了。認慫的直接原因是,蘇聯沒有給力的航母,不具備遠洋打擊能力,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核威懾是蘇聯獲勝的唯一法寶。
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但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4
蘇聯以退為進
在赫魯曉夫看來,美國在希臘和土耳其部署了導彈,蘇聯當然也可以在古巴部署。古巴導彈危機除了幫助古巴,也是為了報復美國在希臘、土耳其對蘇聯的軍事威脅。現在蘇聯艦艇掉頭了,但赫魯曉夫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能這么白折騰一場。
所以,赫魯曉夫不愿就此放棄。
美國也不會就此放棄,因為蘇聯艦艇調頭了,只是讓古巴導彈不再繼續增加,已經部署在古巴的蘇聯導彈還沒有撤走。
10月25日,赫魯曉夫做出決定:用裝運非軍用物資的貨船“布加勒斯號”去考驗美國的封鎖。
赫魯曉夫自信地開起了玩笑:“美國人嚇破膽了,肯尼迪八成要帶木刀子睡覺了,”他不得不解釋自己的笑話,“人們說,第一次去捕獵狗熊的時候,會帶一把木刀子,這樣比較容易清理褲襠。”(俄語里“褲襠”和“state”同音)
“布加勒斯號”在25日當天就越過了封鎖線。
對這次決策行動,蘇聯的想法是,并不想直接進行武裝沖突,赫魯曉夫早已撤回了裝載導彈的船艦,但是“不挑戰美國的海上封鎖,會給蘇聯帶來國恥,”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在1989年的采訪中說,“父親命令一艘船駛向古巴并完全預期美軍向它開火。”
這艘船就是運送非軍用物資的“布加勒斯號”。
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對此表示憂心:“人們感覺到這場危機不會消除,兩個核大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已經不可避免,鷹派和鴿派都感覺到,我們有限的軍事努力和外交努力未能取得成功,加入蘇聯繼續采取頑固立場,繼續加強其導彈力量,采取軍事行動將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25日晚上,美國內閣在激烈的討論之之后,肯尼迪總統力排眾議,作出最后決定,允許‘布加勒斯號’通過隔離線。
對于美國的這種選擇,赫魯曉夫再次顯得非常驚訝。從之前的毫不退讓到這次的忍耐順從,美國的這兩次行為都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足可見,赫魯曉夫并不了解美國人。
美國放行‘布加勒斯號’,讓蘇聯高層產生一種錯覺:美國的海上封鎖實際上只是一種虛張聲勢罷了。赫魯曉夫起先是非常擔心美國動用武力解決問題的,現在則是懷疑肯尼迪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決心,于是他想通過軍事施壓撈取一部分利益。
蘇聯外交果然遺傳了某些沙皇政治的因素:沒有套路,機會主義。
但是26日克格勃的情報顯示,美軍已處于二級軍事戒備狀態,并在預估傷亡人數。
這是赫魯曉夫一開始就非常但心的事情,如果美方以武力威脅,或者率先發動攻擊,而他還沒與肯尼迪達成協議,蘇聯將陷入被動而一無所獲。
因為蘇聯的遠洋作戰能力遠不如美國,而且古巴在美國的家門口,作戰時蘇聯完全是劣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決策層作出的反應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即一方面加緊古巴的導彈部署,另一方面赫魯曉夫在26日給肯尼迪發送渴望和平的私信。
這封私信在五角大樓看來是十二頁廢紙,因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建設性意見,都是含糊不定的外交辭令,只是態度比較溫和。信的部分內容如下:
“這個結總會緊到連打結的人都無法解開的一天,那時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剪開了,這意味怎樣的結果,無需我贅述,我們雙方手頭擁有多么強大的力量,大家心知肚明。若雙方都不想繼續拉緊繩結,不想讓世界陷入熱核戰爭的深淵,雙方都應該松開拉繩的手,一起想辦法解開繩結。”
俾斯麥所說,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這句話被希魔在“第二本書”里吹得一塌糊涂。可能性在數學上是一個測度概念,必需規定上下界限測度才有意義,這個界限在外交上就是底線。有了底線雙方才能預估對方意圖的可能性,從而討價還價。但是意圖不能直接說出來,那樣外交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外交很多時候都有“形式上的”和“實際上的”兩種,也可以說是用姿態掩蓋行動。
蘇聯繼續武裝導彈的目的是保護古巴不被美國演變,并作為美國從土耳其撤除導彈的籌碼,所以形式上必須作出極限施壓的姿態;美方則是在形式上封鎖隔離,實質上非常在乎自家后花園的安全,只求把古巴導彈撤走。
實際上美方和蘇方都多次把對方的態度估計錯了,因為底線不明確,形式和實質被多次混淆,這是赫魯曉夫多次感到驚訝和美國保持高強度軍事威懾的根源,雙方都不了解彼此的底線。
于是,危機很快來到高潮。
5
黑色星期六
27日,周六,是古巴導彈危機最戲劇性最危險的一天,一系列偶然突發事件,驚心動魄、扣人心弦、險象環生,差一點觸發全面核大戰。
這天,古巴導彈擺出作戰態勢。根據CIA當天的報告,古巴6處中程導彈基地有5處可以“全面運作”,美國東南地區處于20枚百萬噸級核彈頭的攻擊范圍,華盛頓、紐約在導彈發射十分鐘后就將毀滅殆盡。
雙方都將軍事準備演足了戲,這時候一點點決策上的意外,都可能使事態嚴重惡化。惡化也是有原因的,即雙方都沒有擺明自己的底線。
但是,在27日,赫魯曉夫和卡斯特羅這對“革命兄弟”對美國反應得出了完全相反判斷。
卡斯特羅認為美國肯定會攻擊古巴,27日清晨,他給赫魯曉夫起草一封絕密信,“蘇聯的介入不可避免,必須在24-72小時內執行。”,“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會是一場核戰爭,古巴人民已經準備好慷慨赴死。”也正是因為做足了準備,卡斯特羅才會在當天上午同意對美國U-2偵察機開火。
卡斯特羅真的是個瘋子。
27日中午,以當時的通訊技術,赫魯曉夫還沒有收到卡斯特羅已準備慷慨赴死的消息,他又召集了一次蘇聯領導人會議。赫魯曉夫開始懷疑美國人是否真的有勇氣,他直接告訴中央委員會,美國人不會入侵,畢竟自從美國封鎖以來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布加勒斯號”不是放行了嗎?既然最危險的時刻都已經過去了,為什么不再賭一把?”,“再增加一個要求——從土耳其撤走導彈,那我們就贏定了!”
于是,27日下午,肯尼迪還沒來得及回復26日的來信,又收到了赫魯曉夫的第二封信,不再像第一封信的空洞無物,這封信直截了當:
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條件是美國不入侵古巴,并撤走土耳其的對蘇武器。
對赫魯曉夫來說,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迫使美國人就范。
當時西方已經出現反對肯尼迪的輿論,英國唐寧街充滿了這樣的口號:“放過古巴”,“肯尼迪去死,菲德爾掌權”。赫魯曉夫肯定也知道,大眾民主外交是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弱點,既然是弱點,就要好好利用。于是他公開聲明了土耳其導彈和古巴導彈,擺出了善意。
歐洲輿論果然很歡迎這個交易,相比于可惡的、置全球于核威脅的肯尼迪,蘇聯只是想要一個平等交易啊,你這都不愿意嗎?你肯尼迪要為了美國的一己之私犧牲全人類的利益嗎?想必,赫魯曉夫也為自己的聰明才智竊喜過。
但,白宮并不這么看。
白宮立即拒絕了這種“捆綁式”交換,公開發表了一份聲明,指出土耳其與古巴危機毫不相干。
土耳其是北約國家,這下需要牽涉整個北約,如果美國處理不好,則會影響全球的盟友體系。這似乎有點像赫魯曉夫的那個著名比喻,“柏林是西方人的睪丸,每次有求于他們時,我就捏一下這個東西。”美國盟友體系中的任何一方受到威脅,整個盟友體系就會“疼痛”,這是個很恰當的比喻。
于是,白宮認為,不能再拖延了,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直接軍事措施,只會讓蘇聯提更多的條件。
空軍總司令李梅就不打算給赫魯曉夫一點面子,他提議立即對古巴所有軍事目標進行全面打擊,并在七天后出動地面部隊。他還引用了孫子兵法的幾句:”辭卑而備者,進也;卑而驕之;故為兵之事,在順祥敵之意。“
就在這個較勁的節骨眼上,又同時發生了兩個戲劇性的事件——一架U-2偵察機被古巴人擊落,另一架在蘇聯上空失蹤。
27日上午,U-2偵察機在古巴墜落,原本蘇聯高層還不清楚是意外還是襲擊,情報部門截獲的古巴通訊消息顯示,確實是被擊落的。蘇聯的升級行動使肯尼迪大吃一驚,確切的說是古巴的升級行動(前文提到“革命兄弟”二人截然相反的判斷)。
卡斯特羅確實先命令向古巴空域的美國飛機開火,但此消息由阿列克謝耶夫上報給了赫魯曉夫,這項攻擊的命令就被撤銷了。不過撤銷為時已晚,蘇聯干部看見偵察機后,來不及請示駐古巴軍事首長普利耶夫,就幫助興奮的古巴同志發射了薩姆導彈。
但肯尼迪并不知道這些詳情,在他看來,赫魯曉夫先是私信要共同努力,解開繩結,然后又是恬不知恥的公開信,現在又向美軍偵察機開火,似乎一切的一切又只能說明參謀部鷹派軍官的判斷一開始就是對的,而且再不采取武力措施,一切真的都晚了。
于是,美國內閣越來越偏向鷹派,一開始就是鴿派、反對空襲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現在也贊成空襲了,總不能看著人家蹬鼻子上臉吧,“我們黎明時分就采取行動,然后摧毀所有導彈基地。”
羅伯特·肯尼迪在《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記載當時的白宮反應:“我們感到綁在會議室里每個人、所有美國人,以及全人類脖子上的絞繩突然收緊,用來逃命的橋梁正在倒塌。”
與此同時,一架U2偵察機在白令海峽迷了路,誤入蘇聯領空200公里。蘇軍6架米格-21戰斗機當即升空攔截,美國隨后出動兩架攜帶核彈頭的F-102戰斗機前去回應。一場危機近在眼前,幸運的是,馬上就要被米格機追上之時,迷航的U-2偵察機找回了正確的航向。
無法知道,U2偵察機是真迷路還是假迷路?
在27日下午,赫魯曉夫幾乎同時收到三則驚天大消息:美國U2偵察機一架被擊落、一架被趕出蘇聯領空、還有卡斯特羅“慷慨赴死”的請戰信。
赫魯曉夫的情緒立馬發生重大轉折,不再像中午開會時的自信滿滿,而是對核戰爭感到恐懼。他急切地想知道美國會不會為了一架偵察機“忍氣吞聲”。
美國內閣會議彌漫著鷹派氛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要在第二天黎明就發動空襲,麥康和保羅·尼采已經寫好了最后通牒:必須立即拆除古巴導彈,否則會摧毀古巴的全部軍事基地。
看來美國不打算“忍氣吞聲”了,赫魯曉夫最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但肯尼迪再次力排眾議,作出了完全意外的決定——幾乎沒有人料到肯尼迪會表現出這種謹慎,肯尼迪將發動空襲的時間從第二天黎明拖到10月30日,并開始鄭重考慮蘇聯的“捆綁式”條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斯韋爾·泰勒回憶說:
“總統簡直被用土耳其導彈和古巴導彈做交易的想法迷住了眼,他好像是唯一贊成這個交易的人。他覺得所剩的時間不多了。”
足可見,盡管雙方的對峙十分驚險,夾雜了很多“恐懼”的賭注和非理性的情緒,但兩國最高領導人還都有一個心理錨點,即無論如何都不能引發熱核戰爭。
這次危機到目前為止,才真正變成眨眼游戲,不過并不是以某人先眨眼作為認慫來結束,而是最后大家都明白,再不眨眼認慫就要打核戰爭了。
赫魯曉夫在23日命令軍艦掉頭是如此,肯尼迪在27日拖延空襲時間并考慮蘇聯的談判條件也是如此。
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但27日的驚險并沒有結束。
10月27日晚,美軍“蘭道夫號”航母戰斗群,為了逼蘇聯潛艇浮出海面,向隱藏在古巴附近海底的B-59號潛艇投擲了五顆訓練用深水炸彈,殺傷力很小,但爆炸聲響如雷鳴。在深水炸彈的震蕩下,艇長瓦連京·薩維茨基中校誤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下令準備發射核魚雷。萬幸的是,潛艇大副瓦西里·阿爾希波夫中校執意不同意發射核魚雷,建議上浮后與總部取得聯系,終于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核沖突。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館長托馬斯·布蘭頓于2002年感慨說:“瓦西里·阿爾希波夫拯救了世界!”
6
握手言和
15-27日,連續12天的高強度緊張和各自一無所獲,讓雙方產生了一定的疲憊感,更讓雙方的核恐懼得以呈現。
肯尼迪在心底已經同意了赫魯曉夫的“捆綁式”條件,但因為涉及土耳其的利益,美國不愿意給盟友留下出賣盟國的印象。
28日,肯尼迪沒有回復赫魯曉夫的第二封信,選擇了回復第一封信:
回復公函明確說明了,只要蘇聯撤走武器,美國可以保證立即撤銷封鎖不入侵古巴。就土耳其問題,公函模糊地說了“其他軍備問題會在以后開展進一步的工作”。
赫魯曉夫領會了肯尼迪的暗示。此時他已通過情報部門獲悉,肯尼迪頂著巨大的國內壓力,如果第二天不給美國答復,美軍就會在30日轟炸蘇聯的在古巴的軍事目標。再拖延下去,就意味著死亡。
10月28日,莫斯科電臺公布了赫魯曉夫的回信。信中說:“蘇聯政府除了此前已下達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現又下達新命令拆除您所稱為進攻性的武器,并將它們包裝運回蘇聯。”
隨著這一句話的播出,15-28日,歷時13天的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了。
11月11日,蘇聯撤走古巴的全部導彈;1963年,美國悄悄地撤出了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導彈。
加勒比海恢復平靜,世界長舒一口氣。
7
幾家歡喜幾家愁
美蘇兩國的領導人都對結局感到滿意。
赫魯曉夫向蘇聯人解釋這場危機的解決時,提到自己遵循列寧主義的偉大傳統,以前列寧為了保衛蘇聯的力量而而簽署了割讓土地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現在自己為了保衛世界,蘇聯必須撤退。
赫魯曉夫還在10月30日又向肯尼迪寫了一封信,信中他不是催促土耳其導彈的事,而是以友好的語氣說:
“你在那些渴望戰爭的力量面前,堅持了克制的立場,我們找到了一種合理的妥協方式,很明顯,你在其中發揮了克制性的作用。”
肯尼迪則在事后對同僚說,“這幫軍方高官在談判中只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他們可以確保誰也不能活著指出他們錯了。”
世界贏了,但還是有不理性的人認為自己輸了。
28日拆除炸彈,已經做好了熱核戰爭準備的卡斯特羅當天在家中得知消息后,大動肝火地罵了很多臟話,據說是他發火時間最長的一次。“蘇聯人和美國人做了交易,竟然連通知都懶得通知我們。”古巴人把原先的海報撕了,并呼喊“蘇聯人滾回家!赫魯曉夫懦夫!”
而古巴的蘇聯軍人比古巴人還困惑,很多士兵開始酗酒,導彈部隊的指揮官向總部發去抱怨,“你們昨天還催我建導彈基地,晚一分鐘都不行,現在又嫌我拆得太慢而批評我。”
美國空軍總司令李梅認為這是蘇聯不誠懇的提議,“只是為了爭取時間”,“我們曾經上過當,這將是我們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敗仗,總統先生,我們今天就得入侵古巴。”
李梅后來在電影《奇愛博士》中被丑化成一個瘋狂的將軍,因為擔心蘇聯向自來水中添加氯氣而給空軍下命令核平蘇聯。李梅在1968年的總統大選中擔任種族隔離主義者喬治·華萊士的副總統候選人,理所當然地敗選。
這些人都是瘋子。
這場危機,又何嘗不是瘋子與人性的PK?
小結
雖然危機只持續了13天,但美蘇兩國在核戰爭邊緣徘徊,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被認為是事關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時代遙遠,多數人只將之理解為兩國互相極限施壓,忘記了熱核戰爭的威脅曾經竟然離大眾如此之近。
古巴導彈危機之后,世界各大國意識到核威懾的重要性,美蘇是靠不住的。不愿成為犧牲品的他們,抓緊了核武器的研發。英國擴充核武庫,法國研制出氫彈,同時與美蘇為敵的另一個大國,相繼試爆原子彈和氫彈。
60年代的“五常”,一下子全部都擁有了原子彈和氫彈。
—END—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本文是本號的第一篇投稿文章,作者,小楊,天津大學大四學生。
出于業余愛好,小楊主動聯系我,想嘗試發表自媒體文章,還讓我出題目。我當然沒有限制題目,讓他根據興趣自由發揮。
上周六收到他的文章時,我是驚訝的,一方面沒想到他真的來投稿了,因為已經過去兩三個月了;另一方面居然寫了1.5萬字。我花了兩個晚上刪刪減減和潤色,才形成了大家看到的這篇文章。
作為看書寫文的支持者和受益者,小炒一直是獨自創作,但也不拒絕粉絲讀者的投稿要求。當然,大家也不用擔心,小炒不會走投稿發文的路子,獨立原創才是真英雄。
本文的打賞會全部打給作者小楊,希望大家多多鼓勵小年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小炒說。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